最新評論  |  
國金點評  |  
中國點評  |  
港股點評  |  
期貨/商品  |  
窩輪/牛熊證  |  
ETF  |  
外匯  |  
基金  |  
強積金  |  
地產  |  
圈中人語  |  
最愛專欄

加入最愛專欄

作者為資深投資者。

07/03/2024 08:10

《缸邊隨筆-石鏡泉》投資者看到泡沫已遲了

  當美股本周一(4日)、二(5日)連跌兩日,有人便醒起,巴郡近日公布持有現金高達1676億美元,創紀錄新高,其實是巴菲特「美股即將爆煲,金融危機逼在眉睫」的警告。美股爆煲就在眼前,是也不是?
 
  對巴菲特早前開始沽蘋果(AAPL)套現,改持現金,市場各有不同解讀,其中一個解釋是:巴老作為價值投資者,很注重風險管理,看到美股已升了許多,市場樂觀情緒充斥,他選擇了持有更多現金,謀定而後動,也十分正常。
 
  透過價值投資法挑「價值股」,一般是要先計算股票的資產淨值(NAV),然後以一個較優惠的折讓價來買入股票。要計算這公司的價值,便要預測它未來的現金流,折現到今時的現有價值。
 
  巴老這類價值投資者還看股票的內在價值,也需要一個相對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來買股,以管控風險。他們要看到股價遠低於這些數值時,才會判斷為「抵買」而買入。今時美股AI公司談不上甚麼安全邊際,相對較貴,加上這些被視為「增長股」的公司今時現金流也不是很多,要計算它未來的現金流價值,未知數實在太大,所以價值投資者如巴老便不買AI股,例如英偉達(NVDA),或沽科技股如蘋果,自有其理由。但巴老之前也曾坦言,他因此而錯過了微軟(MSFT)和亞馬遜(AMZN),而這亦成為了他被進取型的年輕投資者嘲諷其作風已out的原因。
 
  此外,正如昨(6日)文指出,與巴老不買英偉達一樣,他有個考慮因素:利息回報。投資,所為何事?賺錢。如果短期美債回報已逾5%,哪有投資者還甘冒風險去買股?於是有人便認為,巴老持現金,或持短期美債,只是其資產配置策略,並不代表他一定看淡美股。
 
*股海尋寶 做足功課*
 
  如果投資者不做價值投資,而是想找「十倍股」或所謂「增長股」的話,便須做足功課:一、研究經濟周期、行業板塊及個股;二、透過技術分析,判斷買入及沽出的時機;三、商業模式、四、競爭力;五、評估它日後有沒有壟斷市場的潛力。
 
  假如所選的公司還有「故事」可講,可讓它憑故事被捧成「明星股」的話,便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資金追捧,股價便可愈升愈有。
 
  要了解一家公司,普通投資者只能看其業績報告,以及管理層對業績的展望及指引,再觀察他們的行為去衡量和估算公司未來的表現。即使業績同比增長亮麗,業績高於市場預期,也不代表股價會升。既然AI股是近期美股首選,筆者試以Lemonade(LMND)為例談談。
 
*「牛三」亢奮 冧市先兆*
 
  Lemonade是間用AI技術來做大數據分析及網上營銷的公司,業績公布前5天已升了27%,反映出市場預期它的業績會很亮麗,所以偷步買入了,但當管理層的展望續佳,便要看看股價是否已脫離了基本因素的事實。以技術分析,Lemonade的RSI已屬超買(超過70),理論上,股價恐要回調。
 
  在普通日子,一間公司即使業績亮麗,股價也未必會升得這麼多,但因美股已進入「牛三」,市場亢奮,就會雞犬皆升。不過,「牛三」往往也是股災先兆,隨時冧市。那便要重新探究一下,巴菲特轉持、續持能源股,如西方石油(OXY)等防守股的用心。
 
  巴老甚至直白地說,投資者要想像的場景是:要避免金融災難發生,也要協助市場救火,而不會在有意或無意之間,點燃燎原之火。「我無意吹起更大泡沫,但當你看到泡沫的那天,便會發現我才是對的。」正是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巴老的話還要多作解讀?
《資深投資者 石鏡泉》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上一篇新聞︰08/03/2024 08:10  《缸邊隨筆-石鏡泉》美日經濟聯盟.備戰

下一篇新聞︰06/03/2024 08:10  《缸邊隨筆-石鏡泉》買英偉達?求「神」

專家陣容
顯示更多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靈媒與通靈有什麼差別?靈靈法同你解構扶乩、標童、碟仙!

日圓再創新低,即上etnet睇邊間銀行唱Yen最抵

etnet榮獲第六屆國際信息商會議「最佳信息商」白金獎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說說心理話

Watche Trends 2024

北上食買玩

Art Month 2024

理財秘笈

關注四高危機!

夏天養生食療

消委會報告

山今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