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此化債非彼增量,「只刺激不改革」仍待最優解
11/11/2024
經過一個多月的小作文滿天飛,市場憧憬的中國「火箭筒」政策體量的首個具體數字,終於由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權威定格於「6萬億」,附贈財政部的4萬億專項債資源。值得留意的是,此不是賴債、不是還債,而是「化債」;6萬億也好,10萬億也罷,總之不是「增量」。
置換方案「三足鼎立」
一連5天的全國人大會議,中國新一輪地方債置換方案終於揭盅,政策出發點簡而言之,一是地方債務地方還;二是隱性債務顯性化,短期高息債務長期低息化;三是堅決杜絕化債愈化愈多。「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正正是市場對新政反應兩極分化的原因。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將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專項債中安排8千億元專門用於化債。
具體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拍板新增地方專項債限額6萬億元,財政部未來5年安排累計4萬億元專項債資源,總計10萬億元資金用於背書地方「發新還舊」。不過,發債人、還款人仍是地方,中央的資產負債表紋絲不動,市場原本關於北京或落場充當「最後貸款人」的預期落空。
既然地方未從中央得到「著數」,那麼化債的意義何在?首要考量即是通過將秘不見光的隱性債置換成透明度高的顯性債,可主動排除壞帳暴雷風險,並防止地方賤價拋售資產補窟窿的負反饋效應。其次,高息債置換為低息債並拉長周期,有助緩解地方的付息壓力。
市場感大失所望非無因
不過,市場對方案仍感大失所望,原因或在無論10萬億總規模,還是5年節約利息6千億,相比龐大的地方隱性債務和天量支出,都顯杯水車薪。
債務置換5年節約利息6千億,相比龐大的地方支出實為杯水車薪。
據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建軍上月於「金融街論壇年會」曾指,截至6月地方城投債高逾57萬億元(不受地方債額度限制的城投債被視作隱性債的重要組成);野村另估算,未償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目似仍以每年5至6萬億速度增加。同時,去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逾23.6萬億元,年均節約利息1200億,可謂「不夠塞牙齒縫」。
此外,財長藍佛安明言,將不新增隱性債務作為「鐵的紀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恐意味財政捉襟見肘的地方政府仍難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直接增量刺激忍而不發
總而言之,在特朗普尚未正式上任及亮牌之際,中央就直接增量刺激忍而不發,既是面對宏觀槓桿率迭創紀錄新高(第三季報298.1%)出手謹慎,又有繼續探尋「只有刺激,沒有改革」怪圈的最優解。
學會對各類小作文免疫,或是投資者年底前的優先功課。
經歷9月底至今的無數次「預期-失望-再預期」的市場,學會對小作文免疫,或是年底前的優先功課;而改善預期管理,亦應是官方一浪接一浪發布會的首要考慮。
撰文:金子安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