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1,000萬人口的觀點由來已久,特首李家超亦認為有利競爭力。可是,政府最新解畫顯示,當局至今尚未設高層次藍圖和節點目標,連串生育鼓勵也沒初步評估,想扭轉自然人口跌幅、吸引人才定居,須再加把勁。
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均曾倡議,大增本地人口至上千萬。李家超上月於電台訪問援引研究報告表示,香港要保持領先城市地位和競爭力,應有1,000萬人;撇開學術評估對錯,他認同,只有約750萬人口,限制了人才庫,今後優先培育本地人之餘,亦要向外吸納,即雙軌並行。
超大型城市可享受規模經濟,如降低基建人均成本,且更易有足夠購買力,支撐特色小眾服務產品。據英國學者Geoffrey West的統計分析,大城市要維持增長,創新須愈來愈快,結果常會縮短突破耗時。香港正從後力促創科產業成長,全力外引人才和技術點子,或是合理捷徑。
生活貴降品質 妨礙移入扎根
不過,凡事皆有一體兩面,住屋、交通等無法應付人口增長的大城市,所在多有。針對有否為特首的人口目標訂定行動藍圖,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諮詢司局同僚後,向議員梁熙提交了看似詳盡的書面回覆,但實際上聚焦人力資源變化,間接承認了並沒人口路線圖、時間表的老問題。
統計處前年曾按當時最可能的發展推算,2046年年中將有819萬人。若然當局內部有初步研判,香港還需要更多人口,勞福局回答有何全面配套檢視時,形容「各政策局各司其職,跨局相互協作,因應社會及人口最新情況策劃及推行不同與人口相關的政策措施」,未免太含糊其辭、見步行步。各方亟欲聽到特首,或兼任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補充闡釋。
以高才通為首,政府各式搶人才計劃過去1年多看似捷報頻傳,遠超目標,惟外來青年才俊是否願意在港扎根安居,對中長期紓減全城老化壓力、提升生產力等範疇,更為重要。
香港在環球宜居排名每每僅列中游,百物騰貴乃一大底因,退役體操名將楊威的太太,現正陪早年在港出生的兒子升學,便感歎生活成本和壓力「非常、非常高」;港校有別內地,鮮設宿舍,也令她大失預算。
新生兒續回升 探究父母想法
從教育、醫療到信仰所需,內地、東盟及中東在港人士,可以大相逕庭。要如願成為連通內外的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本港不是大幅放寬大學收取非本地本科生就了事,還要有全盤規劃及支援,鼓勵他們在港長居,甚至要超前研究,內地的國際留學潮稍退,究竟會否影響香港吸引指定海歸人才和人口。
現時不僅成熟國家自然人口減少,須廣招移民自救,連尚未富起來的印度,也已有不少南方邦份人口正萎縮。南韓生育率不時與香港同居環球墊底行列,但當地視之為「國家緊急狀態」,2006年以來還已花逾2,000億美元爭取止跌。
愈趨慷慨靈活的家長假、低息樓按貸款等板斧,去年終於令南韓新生嬰數目回升3.1%,9年來首度突破24萬個。香港不同統計數據收集向來較慢,但議員查詢鼓勵生育政策成效時,當局不止要承諾「繼續留意」各項措施的落實,還應主動接觸至今近3.5萬名獲發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的申請人,了解生育決定有否受左右。
無論去年首3季的9%新生兒升幅、抑或第三季的9.8%,均隱然延續了從2022年谷底回暖的勢頭,特區政府宜及早摸清緣由,調整規劃配套,始能由衷說服各方,真正銳意為長期競爭力,雙軌催谷人口。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