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多時的大學學費調整方案出爐,港府宣布,2025/26學年起,連續3年以平均5.5%的幅度上調學費。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當下,加學費難免引起憂慮,不過大學學費已長期未調整,回本率遠低於目標,加價無可厚非。惟加價同時,亦要審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並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作出支援,降低衝擊。
學費凍結多年 回本率不達標
按港府公布,資助大學學費會分階段逐步上調,接下來暑假後開展的2024/25學年維持不變,之後逐年增加,分3年由目前的42,000元,遞增至49,500元,累加18%。累積加幅看似大,惟須注意,教資會資助學位課程學費一直凍結在27年前水平,從未調整,而回歸以來,本港物價上升了4成。
回看歷史,本港大學學費在90年代曾經持續大幅上調,由1990/91學年的8,700元,增至1993/94學年17,000元,3年間增加近一倍,相比之下,當局今次提出的加幅,確實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所言,屬相當溫和。
從回本率看,政府在90年代初將學費的成本收回率目標定於18%,但現時的回本率僅約13%,遠低於目標,並且長期不達標,情況不理想,審計報告也曾提出疑問,再不審視調整,實在說不過去。
以目前本港政府的財政狀況,進一步增加高等教育經費的空間有限,但高教界的財政情況,關乎本港競爭力,團結香港基金強調,香港積極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背景下,必須讓高教界收支平衡才有條件擴大海外收生,否則難免有部分學位隱性成本由院校負擔,故調整學費屬負責任的做法。
用好教育資源 保高校競爭力
教育開支是長遠投資,本港院校要保持競爭力,須開出具吸引力的薪酬延聘學者,並添置先進儀器,開支上揚可以理解,惟按教資會數據,八大資助課程每名學生成本,在2022/23學年已增至31萬元,較10年前高4成,增幅顯著,有關水平是否與國際上水平相近的學府匹配,應作審視,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也要盡量加強成本控制,確保資源獲高效運用。
此外,當局亦可趁機檢視現時不同課程劃一收費的做法,事實上,不同學科成本有差異,理工學科由於涉及較多實驗器材,使費較高,培訓醫生或牙醫的開支尤其大,而這類學科受歡迎的同時,畢業生收入亦高,有條件調整課程費用。
調整後的學費水平,對比英美仍屬合理,以本港院校的學術水平,相信不會影響吸引力,但難免加重學生和家長負擔,家境欠佳的學生首當其衝。當局應推出支援措施,如增加學生貸款、助學金、獎學金等,確保沒有學生會因為經濟困難無法讀大學,在社會整體負擔能力和高等院校的財政健康間作出平衡,本港高等教育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