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近年歷經考驗,展現出強勁韌性。本港新股市場在下半年急起直追,登上全球四大,整體向好發展。港交所過去一年亦有不少變革,增強了香港股市活力。
面對國際變局,本港機遇和挑戰並存,接下來仍須持續改革。要設法降低交易成本和入市門檻,促進流動性和便利性,在外圍環境多變下,做好隨時開創新局的準備。
新股重上軌道,明年三甲可期
港交所年度回顧,形容2024年是成果豐碩的一年。香港位居全球四大新股市場,上市活動和集資額都遠勝前一年,截至12月20日共迎來66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830億港元。
本港新股市場經過上半年沉寂,下半年可謂重上軌道。美的、順豐、毛戈平等多家內地龍頭企業在港掛牌,前者更成2021年以來本港最大規模新股。德勤預期,香港明年會有80隻新股,融資約1500億元,打入全球三甲。
強化內聯外通、發展和建設好國際金融中心,是國家對香港的一大要求。港交所今年推出一系列措施鞏固本港地位,包括放寬滬深港通ETF納入標準、加強中東布局,並實施惡劣天氣下如常交易安排,解決了市場易受颱風影響的問題。
惟也要看到,香港市場前路仍有不少挑戰。美國明年減息空間,連帶內地寬鬆刺激規模都存在許多變數。大國鬥爭白熱化,香港也無法獨善其身。美國財政部官員本月來港,據報要求本地銀行不要與俄羅斯交易。
打鐵還須自身硬。外圍環境多變,本港市場更有必要持續改革,不斷提高自身吸引力和韌性,並妥善處理發展與風險的關係。
要吸引資金、盤活市場,就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港交所上周就收窄買賣差價發表諮詢總結,計劃明年中開始,分兩階段將適用證券最低上落價位下調50%至60%。是次調整有利短線操作,但只針對股價50元或以下股份,下一步宜積極研究擴大規模。
買賣單位改革,需要迎難而上
除了買賣差價,交易單位也是影響流通量的重要因素。相比許多外地市場以「每股」為單位,港股以「每手」為單一買賣單位,且不同股份的每手實際數量並不一致。這種安排實在不理想,更往往導致本港重磅股份的入市門檻,比美國「天價」科技股還要高,令散戶只能望門興嘆,甚至變相驅使他們炒賣細股價,產生更大風險。
買賣單位改革誠然涉及不少技術問題,需要對運作多年的系統作出全盤、重大調整,港府曾表示要「一步步來」,沒有時間表。然而香港面對新加坡,以至印度等亞洲其他市場的競爭與日俱增,並無懈怠的空間或本錢,當局有必要從速制定計劃,讓港股交易單位與國際接軌。
此外,資訊流通是有效市場的一大前提,港交所宜全面下調數據服務收費,讓專業和非專業投資者都能更便利、更低成本地獲得港股資訊。此乃一種策略性讓利,有望因減得加,換來交投量提高、印花稅收入增加的回報。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香港金融中心要在急劇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強勁競爭力,必須不斷想方設法提高靈活性,增加對環球資金的吸引力。事實亦證明,當市場響應內地政策調整訊號,港股單日成交金額可創6200億港元新高。港股市場必須把握時間,大力改革,及早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以便隨時抓緊外部變化所帶來的新局面及機遇。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