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17
莫苛求子女 人生自有風景
農曆年假後,接連有中學生放棄自己生命,教育局已致函所有學校,要積極提升家長、老師及學生對此的關注。自殺是愚蠢行為,學童捨棄年輕的生命最令人惋惜,但為甚麼他們要選擇走上絕路?值得我們反思給予下一代怎樣的生命教育和價值觀。
新年期間,有位中三學生寫信予立法會議員說「看不到未來」,他可能代表著今時部分青少年對學校、社會,甚至人生的心聲︰「每天重複着學習,但卻不明白學習的意義。」而現行教育制度,又「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給予學生極大的壓力。」但「不論是政府、家長,還是老師,以至整個社會、整個教育制度都十分看重成績……但成績絕對不是人的全部。」因此寫信者自稱與「大部分的香港學生一樣,看不到未來。」
學生自殺的原因並不單一,各不幸個案背後的故事都不大相同,但都多與學業、成績有關,以上信中說不明白學習意義,在此制度下,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也被忽視,其實很值得成年人,尤其前線教育工作者深切反省。
很多成年人都說自己年少時如何如何打拼過來,但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都比大家當年求學時的要求還高,而且時代和社會氣氛的轉變,兩代人所面對的挑戰更不能相提並論。
青少年階段由於生理上的變化,情緒起伏也較大,無論是在學業、家庭、感情上,即使遇上很微小的挫折,都可能被他們視為世界末日般的逆境,那很視乎青少年從小接受甚麼生命教育和價值觀,尤其是家長,若只讓子女接受「成功」的教育,即凡事都只讚賞成功,向子女豎起大拇指表揚,或未開跑就要子女贏在起跑線上等,其實都已為子女製造了壓力。若父母不僅懂得讚賞佳績,還懂鼓勵和扶持表現欠佳的子女,或安慰失落的情緒,再勉勵繼續奮鬥,只有這樣「退一步、不苛求」的思維,子女才不致一時失落而步上末路。
在子女初出生時,父母多只希望他們健康快樂,但當子女漸長,就對他們諸多苛求。社會上成功人士畢竟是少數,如父母要求子女品格行為上是個「好人」已是盡力教養的責任。
中產精英、愈傑出的父母,愈容易對子女造成無形的壓力;他們的下一代愈乖巧成熟,愈有責任感,就愈想以相同的標準,反哺父母、回饋家人,也愈會擔心辜負了家人的期望,壓力自然也更大。
青少年的壓力已夠多,若子女已乖巧聽教,父母還是不宜諸多督促與苛求,反而順其自然,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好的風景。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