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0
從政治廣告「起錨」說起
香港政制發展進入關鍵時刻,特區政府展開名為2012政制改革「起錨」的宣傳。為甚麼用「起錨」這字眼,它與政改方案有何關連?對此特首曾蔭權是有解釋的。他說:「香港這艘乘載了700萬市民的船,正朝民主發展破浪前進,卻在05年『拋了錨』,因此倘這次政改方案再遭否決,香港前後就將蹉跎10年,故現在是時候鬆開束縛,解除綑綁,放下爭拗,令民主前航,為香港一齊『起錨』」云云。
為甚麼以一艘船比喻香港?特首也有解釋。他說:「香港是一個依海而建的城市,亦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因而孕育了香港人乘風破浪的胸懷,風浪與共的堅韌,大家在同一屋簷下,同坐一條船。」
「起錨」的提法,顯然因「抛錨」而來。特首提到:「特區政府於05年提出的政制方案,因得不到立法會三分二議員支持,令民主發展不得已停留原地,好似船拋了錨一樣,停滯不前。」 而讓船再度起航,船長第一步工作是起錨。但如何起錨,真的如特首所說「鬆開束縛,解除綑綁」那麼簡單嗎?
錨是確保船舶安全的必需設備,船錨主要有錨冠、銷軸、錨爪、錨柄、錨鏈、錨桿等組成。而起錨首先要解決的,便是錨只有在離開船舶有一定距離,錨鏈呈傾斜狀態,才有能夠固定船舶的拉力。應用於政改方案,這種傾斜狀態便是民心向背,今日的香港民意調查有沒有支持政改方案?
其次,當啟動錨機收緊錨鏈,船舶就向錨的方向移動,當錨鏈接近垂直時,錨才被收起。這種垂直狀況,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力,可見能起錨也不簡單。最後,如果前後錨都被放下,則先放鬆一個錨鏈,收緊另一個錨鏈,起出一個錨,然後再起另一個錨。這種一鬆一緊的手法,又是否見於如今特區政府的管治?
再說,錨也有十多種,大致分為有桿錨、無桿錨、大爪力錨及特種錨四大類型。有桿錨如海軍錨,收放不便,像香港載七百萬人的大型船不宜使用﹔無桿錨收藏方便,內地喜歡使用,但香港人會認為透明度不高﹔大爪力錨的抓力特別高,起錨不易,且錨爪易拉壞,最好不用﹔最後是特種錨,形狀與普通錨不同,像破冰船上所用的冰錨便是。如今政制改革是破冰之旅,起錨該用冰錨吧?
「起錨」的英文版,是Act Now,這兩者其實不能互譯。「起錨」譯為英文是weigh anchor,Act Now 譯為中文是「開始行動」,並無起錨形象。特首一貫是英文思維,也許是先有英文,「起錨」是其智囊建議,可說是「蠶蟲師爺」獻計,因為「起錨」意思雖好,用作宣傳,則大大失策。先是讀音混淆,「錨」的粵音為「撓」,但有時也可讀為「矛」﹔其次是平聲,聲音沉下去,不夠響亮。口號叫不響,「撓撓」聲,不叫也罷!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