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10
打官腔
為官者都有種特別的腔調,叫做「打官腔」。官腔說不清是屬於哪種語系分支,但時不分古今,地不分東西南北,總之有官的地方就有官腔。今之官腔,與古無異,只是包裝不同,措詞有別,例如由文言改為白話之類。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官腔形態,例如美國官腔用美式民主包裝,英國官腔則用英式民主包裝。至於香港式的官腔,雖說是回歸了,仍殘存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中國式官腔,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始終不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風格,那是中國傳統文化加馬列主義的混合產品。
無論如何,「官腔」是貶義詞。不管它是哪種牌子,說的都是預先準備好的套話,回旋有路,讓人抓不著辮子,說起來似是而非,冠冕堂皇,但究其實是不著邊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例如對於一些辦不了的事,官腔總是千篇一律,話不會說絕,而是留下懸念,撒下釣餌,對方聽了,似有幾分希望,辦得成是為官的努力成果,辦不成也是有言在先,可不能責怪他。
凡官腔多是套話、空話、高談闊論、故弄玄虛、搞虛招、耍花招、說的話沒有錯但也沒用,總之照著做就不會出問題。官腔都是廢話,說了等於沒說,看似得體大方,不會開罪人,而實質上是顧左右而言他,讓人聽不出其真正立場。古代的中國官腔,喜歡利用八股文體,教條規章來推搪塞責,已成官場常態。如今香港式的官腔,多是「無可奉告」、「轉危為機」、「審慎樂觀」、「深感遺憾」、「加快落實」、「高度關注」等等,再不然,便是殖民地遺下的作風,成立某某調查委員會有待研究之類。
至於社會主義式官腔,也有一套社會主義八股式文體,諸如「強調上級領導」、「讓群眾感到滿意」、「加強反腐倡廉」、「構建和諧社會」、「以和為貴」、「依法治國」、「推進經濟健康發展」等等,說這些話必是萬無一失,卻免不了有假、大、空的毛病,而這些毛病又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
在香港,一眾高官都是打官腔的能手,特首曾蔭權、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都常以官腔為其殺手鐧。高官喜以官腔來應付傳媒,而較低級的公務員沒有應付傳媒的需要,官腔反而少了。相比之下,內地的傳媒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大官已無須靠官腔來裝腔作勢,令到小官的官腔比大官的官腔更官腔,處長、科長的官腔,往往比局長、部長的官腔更厲害。
這些小官的官腔,不是向傳媒說,或向人民群眾說,而是向上級領功,用官腔來揣摩上級想法,說甚麼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具體措施,聽來頭頭是道,實際上也是空話、廢話,目的無非想上級機關了解自己,作為向上爬的權術。何況當工作清閒,不打官腔,有時變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做,打打官腔,也不失為做官的一種樂趣。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