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4/06/2024

大學發展已經靜靜起革命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慕飛

    李慕飛

    李慕飛,資深政策研究及傳媒工作者,曾近距離觀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與失。

    但凡香港事,無論是與非,事事關心。

    港是港非

    本欄每周一更新

  近期香港的大學教育可謂新聞不絕,當中港大校委會風波更加引人入勝。不過,筆者認為,政府決定逐步增加自回歸初期已開始凍結的大學學費,遠比任何新聞都重要得多,甚至隱隱然感覺到,大學發展已經靜靜起革命,今次可能是大學產業化的重要里程碑。政府早前容許大學大幅增加海外招生,現在又准許大學逐步增加已經凍結20多年的本地生學費,大學產業化已逐步成形,未來大學「賺錢」能力上升,即使未能完全自負盈虧,亦必然大幅減低對公帑的依賴,同時亦能支撐五間百強大學的持續發展。
 
  香港在回歸前後的日子,大學仍然以培養金融或專業人才為主,除了MBA外,其時甚少畢業生願意讀研究院,研究工作亦不獲重視。然而,在短短20多年間,香港不但有五間百強大學,而且科研成績出眾,已經成為國家的學術重鎮。另一方面,香港近年吸引大批境外學生來港留學,除了研究生外,政府已決定將本科留學生的學額,由佔總學額20%大幅增加至40%。目前本地新生學額每年有1.5萬個,留學生學額則由3000個增加至6000個,以每年留學生學費14萬至逾18萬元計(還未計算稍後的加費),大學多了一筆可觀收入。

 

政府決定倍增本科留學生學額至6000個,大學將多一筆可觀收入。(AP)


  曾有人問筆者,不斷都聽到有官員、議員講百強大學,並且引以自豪,到底百強大學有多厲害?其實毋須懷疑,世界上有超過一萬間大學,評分機構只會挑選千多至二千間大學評分,這些已經是有規模、有水準的大學,而能夠入前百強,更公認是學術界、教育界的重鎮,成就不容懷疑。同時,香港500強大學排名都不算低,即使美英擁有多間百強大學,亦極少聚集在同一城市,所以香港的情況絕不尋常。
 
  另一方面,不少人都難以理解,香港為何在短短20多年間,由學術沙漠搖身一變成為學術重鎮。事實上,筆者翻查資料,香港10多年前只有兩間百強大學,後來慢慢變成三間,到近幾年才變成五間。所以香港得此成績,應該是近10年的事,而主要原因當然是各大學奮發圖強,力爭上游,但亦有客觀的大形勢。美國自特朗普當選總統後,除了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美國國內亦出現意識形態之爭,對華裔學者,特別從事高科技研究的,充滿戒心,令一眾華裔學者擔心會重蹈麥卡錫主義之覆轍,於是決定海歸,當中部分學者選擇香港。

  香港各大學一直以薪酬豐厚聞名於世,絕不差於歐美等地,曾有校長年薪高達900多萬元;而為了搶人才,大學更不惜工本,有大學更豪言要搶全球最頂級2%的教授來港;而且香港生活方式與歐美分別不大,對海歸學者有很大吸引力,結果有一大批學術水平甚高的華裔學者來港。資料顯示,八大具內地背景的學者,數年前只有約1000人,到2021/22年度已有約1600人,據聞上升趨勢未間斷。這批學者充實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亦推動了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自然協助大學提升國際排名。

 

海歸學者充實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並提升了大學的國際排名。(Shutterstock)

 
  然而,要營辦五間百強大學,成本十分沉重,政府亦必須為大學開源。事實上,香港學術水平不斷上升,自然有更多海外留學生來港,形成良性循環,是大學產業化的重要基石。近年亦多了原本計劃到海外升學的內地學生,由於擔心受到歧視,不想去歐美留學,基於香港學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改為到香港讀書,將來香港或許會成為國家的教育中心。
 
  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大學產業化已經初具規模,難怪有分析指出,政府早年定出六大新興優勢產業,教育產業今日已率先跑出。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