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8
青年宿位 終見曙光
政府將全數資助非政府機構(NGO)興建,並以自負盈虧形式營運的青年宿舍,好讓在職青年有多一個私人空間的選擇。即使這類宿位在首階段不足3,000個,但總算是個起步,也比全無措施針對在職青年的住屋需要為佳。
政府提出青年宿舍計劃晃眼已7年,卻要到明年首季才有80個宿位在大埔落成,整個過程足足8年!3年後,位於元朗(1,680個宿位)才落成,而上環(306個宿位)還要完成城市規劃程序,至於其餘位於旺角、佐敦及元朗的3個項目仍處於前期顧問研究階段,以3年內才提供1,760個宿位,以全部6個項目提供共2,800個宿位來說,現階段的成果最多只能起望梅止渴。
今年《施政報告》指政府會致力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年輕人普遍置業無望,政府轉而為在職青年解決住屋問題,也算是另一個辦法,但這類青年宿舍總租期限於5年,大家認為5年可幫助到青年儲蓄的成效如何?
今時有逾12萬宗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申請,根據社區組織協會上季進行的調查發現,百多名受訪者逾7成都住在劏房、板間房、籠屋或床位等。即使撇開以上的較極端例子不談,逾12萬宗年輕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對比於2,800個宿位,甚至短期內只有1,700多個宿位的供應,無疑是杯水車薪。
話雖如此,正是「萬事起頭難」,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更難。年輕人「上車」難也非始於今日,由殖民地年代至回歸以後,樓價由拾級而上、颷升,乃至今日癲價、高企,一步步走來,都有跡可尋,今時要撥亂反正,豈能奢望有無痛方案?社會普遍期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能繼續得到市民積極的回應。至於有人指「香港非無地」或「根源在人口政策」等沒有建設性的意見,似乎就有企圖轉移視線之嫌。
若看香港百多年來的發展,再證諸新加坡近20年的發展,填海造地,功不可沒。今時不但填海方案被諸多阻撓,連移山(例如發展郊野公園土地)也遭非議;以前填海的泥土能靠移山而來,但今時若要移山填海,在環保大旗揮舞之下,便難得多了,而本港的建築廢料卻須另付每噸2,000多元的處理費,替前海地區填海造地!多年來,港實在以真金白銀,資助著鄰近的競爭對手造地,此消彼長之下,毋須競爭,可能勝負已分。
因此,筆者一直主張港府不要怕與環保團體打場官司,勝訴便可一勞永逸,發展便不必再諸多顧忌;打輸了,只好叫青年、長者移居內地,又或化蝶去郊野公園,找個五星級的家。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