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2018
節制用水保危機感
送走酷熱的5月後,香港正式踏入夏季。雖然近日多雲且有驟雨,但高溫少雨的陰霾將籠罩整個夏季。今夏雨量料將正常至偏少,令早前新田大生圍魚塘乾涸見底的夢魘,在市民心中,難以散去。
在近日熱旱天氣下,大澳率先「乾塘」,大澳沒東江水供應,「乾塘」最能反映香港可否「自喝其水」的現實。若港人習慣了浪費食水,不懂節約用水,港終有一天會再缺水。
在1895年至1981年間,香港曾多次制水,其中尤以上世紀60年代的一次最為嚴重。1963年,全港水塘供水僅足夠應付43天的使用,政府遂規定每天供水4小時;其後,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制水期間,市民日常生活,如梳洗、煮飯,都大受困擾,唐樓高喊「樓下閂水喉」之聲固然此起彼落,排隊輪候取水也變成了生活日常。
1963年底,內地宣布每年為港輸出最多11億立方米的東江水,從此香港水源才算充足,供水才較穩定。今時香港8成食水來自東江,只有小部分依靠本地水塘以天然集水方式收集。55年前制水的深刻教訓,也逐漸被人淡忘。
根據當年港府與內地簽訂的協議,即使有百年一遇的大旱,內地仍會向港輸出東江水。雖慶幸中港至今未遇大旱的挑戰,但去年竟有立法會議質疑港府以「統包總額」形式買東江水的做法,反中「上腦」,不惜海水化淡,以求「港人港水」。這類不計成本,似不惜用蒸餾水沖涼的邏輯,真可與「何不食肉糜」相比!若真不幸碰上大旱,港不獲內地供水,請問那位議員能否承包供水?
地球上的水有97.5%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淡水中更只有0.3%地球表面的水和29.7%的地下水,共約3成可被人飲用,其餘7成都被冰封在冰帽和極地裏。其實,全球淡水資源一直不敷應用,而水資源分配不均,更激化了問題的嚴重性。香港慶幸有東江水越山而來,而幾十年來的協議,也容易令人產生「長供長有」的錯覺,但在全球氣候極端變化的大趨勢下,澇旱交侵,又誰可說得準?
即使氣候變化沒有影響東江水量,但滄海也可變桑田,何況是一條東江?因此,看到香港也出現象火星表面般乾涸的魚塘,港人便好應對用水有危機感,經常自我警惕,要未雨綢繆︰有水飲用並非必然,珍惜食水更應在從小教育。
筆者並不抗拒重設海水化淡設施,至於是否可比買東江水更便宜則不在考慮之列,始終「多」手準備,才是香港應付危機,包括「缺水」的「唯一」方案,值得考慮。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