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17
散播仇恨 無助滅貧
政府公布,2016年本港貧窮人口逾135萬人,貧窮率近兩成;透過政策介入後,例如投放像綜援等恒常現金予基層,貧窮人口也多近100萬人!面對本地貧窮問題,窮人已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整個社會更需要理性以謀對策,而不是刻意煽動不滿情緒,鼓吹仇恨。
扶貧委員會最新的貧窮線是以政策介入前,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劃線,例如2人住戶為9,000元,而4人則為18,500元等。但即使政府有恒常現金政策支援窮人,貧窮人口也只減少約35萬至99.6萬人,是8年新高,而且政府更表示數字有上升壓力。
結構性貧窮問題並不能單靠政府派錢、派福利便可徹底解決,扶貧、防貧等工作仍須整個社會持續、努力地去做,切忌只重情緒宣洩,卻不做實事,甚至有些人會利用這個民生議題,去為自己爭取曝光和知名度,以及政治籌碼。
上周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上,有位坐在輪椅上的長者用拖鞋打海報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勞福局局長羅致光的肖像,官員究竟做了甚麼錯事而成為人「打小人」式洩憤和報復的對象?因為他們不肯派更多錢?但最重要的還是︰「打小人」可以改善到長者的生活嗎?
不少社運人士都批評政府扶貧力度不足,其實他們可向政府獻計,建議它在哪方面可合理增撥更多資源,甚至那些組織也可自行為獨居長者提供家居照顧,而非藉故散播對立、矛盾或仇恨的情緒─仇恨並不可以解決實際的貧窮問題。
以仇恨作表達意見,甚至抗爭的手段是創意貧乏的表現,遠不及多年前,曾有社工以3副半眼鏡、1支半洋燭,向當局表達要改善臨屋區照明的黑色幽默。反觀今時除了痛罵、重打等暴戾表現外,還有甚麼把戲?
「打小人」可能也會有點紓緩情緒的作用,但「打小人」需要氣力,白花氣力在沒有效益的事情上,真不如「慳啖氣暖肚」。煽動長者以「打小人」方式去宣洩情緒是拙劣而於事無補的行徑,要協助長者生活,其實有關人士或團體大可募集社會上的資源去支援他們,金錢之外,食物、衣物、日用品等,都會受不少有需要人士,尤其是長者的歡迎。本地有些有心人便為有需要人士,募集鞋及衣物,又派福袋,這些都是可以為基層及有需要人士做到的「一小步」。
請勿小覷這些「一小步」,每「小步」都需要有心人付出不少資源、時間及精神,而另一些人卻不做點實事,煽動「打小人」博出鏡,雖只幾十秒,但對擁護暴力的人來說卻最容易做!扶貧、防貧、滅貧不單是政府或慈善團體要做的工作,而是需要社會上每一分子提些意見,做一些有建設性的實事,才可望切實紓解到窮人面對的困境。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