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2016
做好普及教育 助市民防風避災
颱風「妮妲」襲港,港人普遍關心是否放假,其實香港天文台應趁此機會,在各傳媒平台主動公布更詳細的資訊,讓生活在熱帶風暴威脅下的港人,真正可以趨吉避凶,防患未然。
本港已經受到過多次颱風吹襲,政府部門在應對上應該可以做得更多,而非單純公布資訊。
雖說天有不測風雲,但以今時科技,天文台大有條件為市民提供更準確而詳盡的颱風資訊。根據昨日(8月1日)早上9時30分發出的天氣報告,「妮妲」時速約為每小時14海浬,即每小時約26公里(以1海浬等於1.852公里計算),若時速不變,預計方向不變,無論「妮妲」距港300、400公里外,天文台都可較準確地預計到它抵港的時間。當然,颱風步伐或會時快時慢,但也可估計到,為甚麼天文台早前不願作出時間估計而只空泛說是今天?
周日,筆者估計農場今天將會在「妮妲」「風眼」邊緣,亦即是最強風處,故已預早為農場做好防風措施,包括拆去農地棚架等,而貨櫃碼頭也於同日公布翌日(即周一)早上8時會停止交收貨櫃,並用大索帶把疊起的貨櫃箱綁緊及固定,以防被風吹塌。這些自發的防風措施,都算是先知先覺,但與其他行業相關的危機,包括建築棚架、路邊樹木、大廈招牌等,又有沒有人會提高警覺、高度戒備?
直至昨日傍晚,天氣都未轉壞,確令市民疏於防範,即使天文台曾警告有狂風大浪,一般市民若非相關行業,總會掉以輕心。既然天文台已預期今早9時會出現「新月天文大潮」,因引力影響令港水位上漲,又估計「妮妲」會在港西面撲來,為何不預警哪些區域的低窪地區會受水浸威脅的機會較大,好讓當區居民可以有所準備?
類似情況,在香港並不罕見,若天文台可形象而具體地,以過去颱風的經驗警告港人,使大家知所防備,就真可令人趨吉避凶。例如1999年,颱風「約克」正面襲港,由凌晨3時掛8號風球,改掛9號而至10號風球,再回落至同日晚上10時的3號風球,狂風肆虐近20小時,當年汲取了甚麼防風教訓,而今時天文台又為甚麼沒有預先警告市民?
相類似的情況是2008年的「黑格比」襲港,同樣是西面登陸,也遇上天文大潮,又造成嚴重水浸,天文台可有提醒過大埔滘臨海及曾水深及胸的大澳等地區的居民,叫他們預早堆沙包、釘好閘水木板等,甚至提醒多留意去水溝渠的暢通情況?天文台及政府相關部門今次究竟有沒有主動教育公眾,與市民一起防風?
要普及颱風知識,確會牽涉到氣壓、風速、環流等較艱深名詞的淺化,要讓市民容易明白,教育就要顯淺簡明。香港經常受颱風威脅,港人需要這些知識,賴以保財產,甚至保性命。正如香港爆發禽流感,大家都會對禽鳥疾病及微生物學有認識,為甚麼百多年來,一年屢次有颱風造訪,港人還似應對得張惶失措?「風」普教育,不如就由「妮妲」開始。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