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9
財務報表不會告訴你的投資風險
香港連續兩年受到超強颱風吹襲。2017年的天鴿及2018年的山竹,都對本港及其他鄰近地區造成廣泛破壞。如果讀者還記得,杏花邨在兩次風暴之中都成為重災區,風暴潮 (storm surge) 令杏花邨成為澤國,停車場被水淹沒。多幢商業中心的玻璃外牆爆裂,樹木倒塌,交通幾近癱瘓。
隨著地球表面的氣溫不斷上升,香港受這種風災水浸的頻率會愈來愈密,沿岸地區會很大機會受到風暴潮的影響,當中包括港島北部、九龍南部等商業地區,新界西北地區及機場。另外,中環及港島半山區亦是山泥傾瀉的高危地。試想像,如果你買的物業每一兩年就會受水浸威脅,甚至有機會出現山泥傾瀉,物業的價值會升還是會跌?答案顯而易見。推而廣之,一家上司公司所持有的物業及土地如果有很大機會受天然災害破壞,那氣候暖化就會變成投資風險。
除了直接對資產造成破壞,伴隨著氣候暖化的法律改變亦是不能忽視的風險。全球各國已經就對抗全球暖化採取行動,並在巴黎協議中達成一致目標,力求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之內(與工業革命前相比)。要達成這一目標,便需要透過立法加強監管。與香港經濟有著密切關係的中國內地,是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地區,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阻礙。所以,內地在2015年便實施了新的環保法,加強對環境破壞的規管,及對違法企業的刑罰,亦會在可見的將來,繼續從不同途徑監管企業污染環境的情況。上市公司如果在內地有業務,或在內地生產貨品,環保政策的改變便會影響其營運環境,形成投資風險。
以上兩種風險其實一般投資者都難以察覺,因為香港上市公司現時只要給予合理解釋,便不需要披露環境污染的資訊。在歐盟、英國及法國,上市公司必須披露有關資訊,而內地亦計劃於2020年實行類似政策,香港顯然是較為落後。
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金融行業已經察覺其帶來的風險。全球18家中央銀行,包括英倫銀行、歐洲央行及中國人民銀行,已組成了一個名為The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網絡,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為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反觀香港,作為環球金融中心,應擔當更積極的角色。過去一年港府積極推動綠色債券發展是方向正確但未竟全功,尚未追上其他先進經濟體在推動環境風險監察的步伐,特別在披露相關資訊的法規要求方面,仍要急起直追。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