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2019
妙手仁心,還靠充足醫生
「見醫生沒多幾分鐘,急急要決定做手術。根本沒有時間思考或徵詢家人意見,連是否應該做或進行另類治療都未想清楚,手腕上就做了加了塊板的手術,原來幾個月後又要再做手術把它拿出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一名姓李的病人因腳踏踩空而手部落地,手腕受傷到醫院進行治療。
如同上述李女士的經歷,急急看病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於醫生不足,病人排長龍看病,醫生跟病人無法充分溝通,病人受罪只能嘆奈何。
除了急症室醫生忙,病人到醫院看專科也要排期很久。據醫院聯網數字,到九龍中看眼科,一半病人平均要排兩年,到九龍東看骨科,一半病人平均要排兩年半。病人長期等待,未能達至病向淺中醫;病人未克康復,病情愈來愈嚴重,病人愈來愈多,形成惡性循環,醫療服務愈來愈沉重。
據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香港人口740萬人,只有14290名註冊醫生(2017年計),佔人口比例每千為1.93。德國醫生佔人口每千為6,英國是3.69,美國是3.42。香港醫生甚至比新加坡為少,該國佔比為2.39。如果保守一點看,現時本港至少缺以千計的醫生,而且在人口老化下,情況只會日益惡化。
目前本港近半醫生人手為公營醫院服務,另約半為私營醫院服務。但公營醫生須服務本港約8成病人,這便是公營醫院診症繁忙的主因。
醫生人手緊張,很可能對他們造成身心疲勞,並不公平,一旦斷錯症,對病人更是悲哀。要改變醫生應接不暇,提升診治質素,我們必須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癥結。
目前本港從外國輸入的醫生數量非常有限。外國醫生來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要經過考試,另外難題是應試前、考試後都要實習;由於關卡重重,外地醫生來港就業成功率低。其實,本港也有「非考試」來港執業的途徑,但他們來港後又只能限制於醫管局、衛生署等機構行醫,年期也限於三年,令有意從外國回流香港的醫生都因限制太多而卻步。
我們認為,港府尚未有認真吸納外地醫生而設的招引人才制度,港府應向外國借鏡,尤其是新加坡,爭取改良輸入醫生制度,以紓緩本港醫療服務緊張的困局。面對香港人口老化,人手短缺嚴重,加快增加醫生急不容緩,令醫生杏林救世的精神,得以充分發揮。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