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2019
大灣區規劃發展 對香港有危有機
全國人大及政協會議正在北京舉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重申共建大灣區的構想。特首林鄭月娥於上月大灣區發展規劃宣講會中指出,本港要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再不只是扮演連繫人,而是參與者的角色,可見大灣區對本港發展影響深遠。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將加速香港與大灣區的發展關係。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反思大灣區發展對香港所產生的挑戰。
大灣區給予機遇 港人要掌握
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香港與廣州、深圳及澳門並列四大「中心城市」,擔當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香港利用原有優勢,在大灣區的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將繼續發揮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此外,香港並致力發展創科、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上周指出,香港是亞洲前列的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在2017年資產管理業總值超過24萬億元,獲准在港銷售的公募基金過2200個。香港可為內地進行財富管理,大灣區發展將帶來龐大商機。
本港去年增至超過一千五百家境外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年增長超過百分之八,可以預料更多內企會選擇香港作為「走出去」的平台。再說,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空運地,客運量也世界領先。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大嶼山已發揮通往世界和接通粵港澳大灣區的「雙門戶」角色。展望未來,來自內地的客貨量都會增加。
港府現正全力推動創科發展,大灣區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兩地可以優勢互補。香港擁有世界級大學、科研實力卓越,具國際化及市場化優勢、可作為區內創科的先鋒;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則擁有龐大市場,具備先進製造的能力,可轉化科研成果。本港與區內城市,可加強技術合作,進行產業互動和科技成果產品化,聯手推動該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大灣區帶來挑戰 香港要自強
為了配合落實《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剛提出八項新措施,包括有利港人出入便利、港澳居民可以受內企聘用、稅務補貼、支持高校科研等。兩地政府正在研究如何解決雙方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資訊流,促進兩地經貿、教育文化及科技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大灣區七千萬人口,經濟規模與韓國相若,一旦人流、貨物、資金、資訊加快流動,對香港也可產生不少難題,包括:居住、醫療、交通、物流、商業用地等需求。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善加利用大灣區機遇,否則在灣區內不進則退,香港的國際經濟樞紐的地位就會有所影響。與此同時,我們應設法預視灣區帶來的挑戰。面對大灣區城市崛起之際,香港必須居安思危,奮力自強,突破現時面對種種容量不足的制肘,開拓更多土地,改善人們的居住需求,並會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並興建策略性道路及鐵路網絡,全面增強整體香港交通運輸系統的效率。只有這樣,香港的競爭力才會提升,而香港在大灣區機遇中,才能脱穎而出。
【立即投票】今個農曆新年你會如何度過?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