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2018
大灣區規劃是香港土地發展的重大機遇
中央政府即將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香港城中官民共議的熱門話題。其實粵港澳三地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一直緊密相連,互通有無;不過三地並列為國家發展策略中城市群規劃的成員,則屬首次。
香港如何從大灣區發展規劃中得到好處,各界已有高論;多數人預料大灣區城市群成員之間的關係將會是分工多於競爭。因此,香港人最關心香港在大灣區之中扮演甚麼角色,香港如何與城市群的其他成員合作。
事實上在這種區域性的發展策略中,各地的條件決定了各自的優勢。相比大灣區其他城市成員,香港素來在國際金融、環球貿易、專業服務等產業佔優;因此預計香港未來將會在這幾方面繼續扮演龍頭城市的角色。
不過,香港人應該理解,分工除了要考慮自己的角色,也要考慮其他城市的作用。香港一如其他中國城市,自古以農為本;但香港開埠後即迅速發展商貿,農業已經不再是城市產業的根基。香港在二十世紀中期曾經位居世界主要工業城市之列,後來更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愈發展,農業的角色愈見式微。因此,香港理應將發展第一產業的角色交給大灣區其他成員城市,以達致分工互補的規劃作用。
事實上踏入現代之後,香港的漁農業始終無法支持香港社會的發展。日本侵略香港前,日軍曾經評估香港本土的糧食供應,認為整個城市只能養活50萬人。淪陷時期,日佔政府一直設法增加漁農業的產量,但糧食始終供不應求,於是執行強行遣送香港居民回鄉的政策以減輕人口的負担;結果到日本投降前夕,香港人口終於減到接近50萬,但糧食供應仍然不足。
日軍對香港漁農業的評估雖然並無提供科學根據,但歷史足以說明香港並非一個在生活物資上達致自給自足的城市。大半個世紀前的香港漁農業已經無法滿足50萬人的需求,今日香港的土地面積比當年增加不到百分之十,但人口則是日佔初期的五倍,香港漁農業的生產力顯然遠遠追不上香港人口的增長。
五十年代香港工業興起,需要大量工人參與生產,新界不少農村人口投身工業,新界農民開始要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中國改革開放後農業恢復生機,農產品源源不絕供應香港市場,新界農民的競爭力大不如前,荒廢農地於是陸續出現。
香港的荒廢農地不事生產動輒數十年,說明這些土地已經再無復耕的可能和需要。香港農地佔香港總土地面積接近百分之五,比公私營房屋總合所佔土地面積更大。香港人只要掌握大灣區發展規劃這重大機遇,以實是求是的態度釋放廢置的農地作發展之用,香港土地問題應可迎刃而解!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