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2018
從社會、經濟和文化角度探討香港少數族裔的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對外籍家庭傭工的需求上升,香港少數族裔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入境處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間,香港少數族裔人口增幅達到40%(主要因來自南亞和東南亞),預計會在30年內再增加67%。香港的少數族裔較少從事就業前景較理想的工作,如專業人士以及行政級人員等,他們大部分只能擔任非技術勞工,從事體力勞動工作。部分少數族裔是尋求庇護的難民,他們靠微薄的資助餬口,對未來缺乏希望。語言障礙、歧視和就業困難使他們更難融入香港社會及脫離不幸。研究報告指出,這些日常生活壓力容易使少數族裔產生心理問題。
然而,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壓力日增,一般人將注意力集中於物質與經濟價值,容易忽略心理健康。少數族裔難以獲得與精神健康相關的資訊和醫療服務。批評者認為,香港社會過度關注精神疾病,忽略了如何改善精神健康。由於宗教及社會差異,少數族裔如何處理精神健康問題有別於主流社會。舉例而言,撒哈拉以南的文化往往把極端精神問題與個人靈性聯繫起來,而這認知會影響一個人對醫療服務的接受程度。
顯然而見,我們需要致力建立一個平等和包容社會,以促進精神健康。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少數族裔面對的日常挑戰及他們處理精神健康問題的獨特方式,從而改善本地醫院系統。事實上,社會福利署旗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旨在加強對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的支援及協助他們盡早融入社區生活,該中心可考慮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服務予少數族裔。長遠而言,我們需要進行更多有關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的研究,加深社會在這方面的認識,以便日後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篇文章的英文節錄版可見於2018年5月1日的南華早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