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20
【心理層面】社交距離會影響他人觀感!3個竅門教孩子掌握箇中微妙
「社交距離」可能是2019冠狀病毒病出現以來最常聽見的四個字。筆者並非想在此討論抗疫課題,而是想起一個故事。
與當年的老師聚舊,談到當年的同學的近況成就。比對當年的印象,有點三歲定八十,原來年少時的行為特色,真的有高度預測值。
談到某同學,老師記不起他的名字,老師問:「噢,是否那個總是好像要把他的頭頂放進別人心胸範圍的那一個?」
她這個形容就讓我們猛然發現為何當年我們覺得他是怪怪的。當年大家都是矮小的孩子,所以他那微微向前傾的頸項,只會令他的頭顱接迎我們的額頭,但卻是接近高大成年老師的心口。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社交距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它會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記憶。若不好好掌握箇中微妙,會是得罪了對方也毫不察覺。
有三個重要的竅門,是要教導孩子的:第一,親疏有別。孩子愛摟抱親熱,但要學懂這是與家人的行為,若家裏的人是最親密一環,那麼誰是二環、三環⋯⋯甚麼行為是適合該環,甚麼是不合適,都是在成長過程中要父母提點的。
第二,鑒貌辨色。爸媽不能永遠在孩子身旁,所以要教導孩子去注意別人的反應,如何解讀別人的「非語言行為」,例如微微把身體向後以保持距離,臉上那些眉頭一皺等。
第三,找尋原因。爸媽要對孩子的行為多加留意,為何孩子有這些行為模式,是否有甚麼暗病問題?
我們當時年少,不知原委,只覺得他怪怪的。後來發現他帶了耳機,才知道他有一種輕微的聽障,所以才把頭額伸出,以便聽得更清楚。若不是有人提醒他的父母,他們也不會找出真正的問題。
當我們把這個原因告訴老師,她才知道原來自己冤枉誤會了他,背後另有難以察覺的原因!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