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2011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古語有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世間許多禍患,多因不注意言語,或故意多言傷人而引起。好談人是非的,容易惹人抱怨,怨則成仇,仇則成禍。 所以為人處世,與人言語,當知謹慎,言語不傷人,所謂「閒談莫說人非」,不僅不談別人短處,更不宜談長輩的曲直,宜隱惡揚善,方免於結怨於人。有時三緘其口,最能明哲保身。
說話的重要,在於「禍從口出」,一旦不小心說錯話,往往招惹災禍,因而人人都要作出警惕,慎於發言。難怪在佛學之中,將「不妄語」列為五戒之一。所謂「不妄語」,便是做人要實事求是,真誠待人,不亂說不瞭解的事,不顛倒是非黑白,不為私利而說謊以及不許有詭詐念頭。
另外佛學還有所謂「十善」,其中將「不妄語」一分為四,包括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以及不兩舌,都與說話有關,列為口業。所謂「不妄言」,除了包括不妄語,還應把一己學問和領悟的佛理,教導眾生﹔「不綺語」指言語須端正,不說無聊話、戲謔話和諂媚話﹔「不惡口」指談話須謙信有禮,不說粗惡、尖刻、使人難受的說話﹔而「不兩舌」指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要互相忍讓。
只是一般人強調「禍從口出」,卻忽略了也可以「福從口出」。《聖經》的《箴言》有警句說:「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有時讚美或激勵別人的話,可使聽見的人得益處,叫做「積口德」。即使不讚美人,罵人的說話也不妨忍一忍,古人有言:「惡語傷人矛刺心,話留半句積口德」,若能贈人以善言,重如珠玉﹔傷人以惡言,甚於劍戟。總之說話有如開車,口德就像方向盤和煞車,如果沒有口德,必然口不擇言,到處傷人,就有如開車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橫衝直撞,遲早會釀成車禍。
說話確是一門學問,教人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孔子是這方面的專家。《論語.鄉黨》記載了「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然;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孔子在親戚長輩面前,是「恂恂」,即忠厚老實,說話拘謹;在宗廟朝廷,是「便便」,顯得恭恭敬敬;與下大夫談話,是「侃侃」,談笑風生;與上大夫談話,則是「誾誾」,即作出善意規勸;最後見了皇帝,是「踧踖」,恭敬之餘還加上慚愧,並且「與與」,即不會「駁嘴」。
俗語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典出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說的是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如今已用作職場上的營銷智慧。在這方面,專家是鬼谷子不是孔子。例如他說與智者談話,以淵博為原則;與愚拙者談話,就不妨有所強辯;但若是與思想清晰、明察秋亳的人談話,則是說得愈簡單愈好,愈談得多愈佔下風;與位高權重者談話,要談得勢利一點;但若與富豪談話,他們或會喜歡附庸風雅了。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