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2014
宗教界與體育界的經濟貢獻
香港特首梁振英最近出席仁川2014殘疾人亞運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回港歡迎儀式時,指香港選舉制度能確保社會均衡參與,例如在選舉委員會中,即使無經濟貢獻的界別也可參與,包括宗教界及體育界。
這番言論隨即引起多方不滿及批評。宗教界和體育界,對社會真的沒有甚麼經濟貢獻嗎?相信這兩個界別的人士,都氣憤難平,無法苟同。
先說宗教。宗教與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兩個類別,宗教關懷心靈,經濟保障生活,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正如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說,兩者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兩種最持久、最經常的力量。」事實上,這兩種力量的關係不僅在人類歷史上難分難解,即便在當今社會依然相互纏繞,且在學術上,對宗教和經濟的課題進行理論探索,已構成「宗教經濟學」一門學科。
經濟學家認為,宗教信仰除了影響教徒本人,還對社會產生影響。首先,宗教有助增強人們的自我約束意識,減少犯罪率。其次,宗教能夠促進利他主義,有助道德維護,不少慈善捐獻來自宗教界。其三,宗教能夠強化團隊精神以及增加信任。
若以香港而言,佛、道、耶三教支持的社會、醫療和教育的金額數目巨大,大大減輕政府負擔。另外,每年數百萬遊客到訪寶蓮寺,以及其他用於風水和紙扎等供品帶來商機,加上教徒奉獻支持的商業活動難以盡錄,何況還有不少出家僧尼、神父和牧師擔當了心理治療角色,減省政府大筆醫療費用。
難怪天主教關注政改三人組成員的陳滿鴻神父表示,特首的言論是「反宗教」,無知之極。這位方濟會士說:「宗教使人上進、學習、生活充實,具有間接經濟效益。」
次說體育。中國傳統輕視體育由來已久,儒家文化強調「勤有功,戲無益」,認為運動浪費時間,沒有出息,應把更多時間用來讀書,才能出人頭地。這種思想很受科舉制度影響。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古希臘極重視體育,今天對體育的功能,它與德育、智育、群育和美育的關係,都可在古希臘哲人的言論找到種子。
事實上,今日的專家已證明,體育運動能帶來10種價值力,包括熱情、專注力、無私、尊重、多元化角度、勇氣、領導力、責任感、受挫力及想像力。換言之,體育能夠提高智商、情緒商數和逆境商數。台灣的《天下》雜誌曾有報導,謂體育除了健身,也能益腦。愛運動的人,其記憶力、整合力和應變能力也愈好。甚至養成團隊合作、忍受挫折、耐心、領導等特質。這些性格上的塑造,都是課堂裡學不到的。
體育既能培育人才,自能帶來經濟效益,甚至激發創意和商機。體育教導人們的制勝之道,包括冷靜、心情平和及尊重對手。若說到商機,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舉辦,開創了奧運經濟扭虧為贏的歷史先河,成為成功舉辦大型運動會能賺大錢的典範之作。而就個人方面,跨欄飛人劉翔畢業自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雅典奧運奪得金牌後,廣告收入達4.61億人民幣。最後以香港為例,本年度渣打馬拉松達73,000人參加,報名收入已逾2000萬!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