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11
同情日本=自作多情?
日本和中國的關係是友是敵?每人的想法也不同。筆者前幾周為經濟通撰寫的數篇文章輾轉回流内地,内容就引起内地民間讀者的激烈辯論,不少認爲筆者不該對日本抱著絲毫「憐憫」之心。有些認爲,同情日本等同「自作多情」。
近期,内地部分救災物資需要自行送運到災區,感覺上這真的像是「自作多情」之舉。爲了日本災情,香港有不少自發性大、中和小型籌款活動,但是筆者從日本朋友的口中得知,日本國民普遍是不知道内地和香港有提供過協助予日本,無論是發生在上世紀初的關東大地震或剛發生的311災難。
上周五,香港演藝界舉行的大型日本賑災音樂會,站在部分内地讀者立場去評論,肯定是「大逆不道」之舉。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們不甚知情。若不是有零星數位日本藝人應邀來港參與上周五的賑災音樂會,聲音將更小。其實,若非筆者叫東京的日本友人在網絡上去看,友人也沒多留意呢!看過後,他們真的有點感動。
日本人的心中,他們認爲這是自家人的救國運動,沒有接受他國的協助,證明予世人日本將是「不死鳥」。若真的有需要,或許也只應向其他「上國」求助。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他們當然不視中國為 「上國」,只有部分歐美國家才匹配這「上國」的稱號。要日本接受「非上國」的救援和協助,這是多麼「掉面子」的事情啊!日本人是最愛面子的,加上兩國「意識形態」的差異,日本政府或媒體不領情或不報道,日本的國民就怎會知道?
從經濟層面去看,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交易夥伴,去年中日貿易額約3000億美元,佔中國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約10%,對日本出口佔中國出口總額的8%左右,而中國13%的進口來自日本。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交易夥伴國,2010 年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佔日本對外貿易總量比重分別高達22.1%和19.4%。中國對日本的出口稍多於進口,處於輕度貿易盈餘狀態,中國對日本出口以原材料、半成品居多;而中國從日本進口以汽車機械電子等為多。中國對日貿易順差最大的是紡織品,逆差最大的是機械和電子設備。
從理論上說,當交易夥伴國發生突發災害時,中國的進出口均會受到負面影響,該進口的無法進口、該出口的無法出口,所以貿易和經濟會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產出活動和物流運輸的負面衝擊上,除此之外,旅遊相關領域也會受負面影響。總之,整體的經濟活動受負面影響,但程度並不大。
中國作為日本進口機電產品、賤金屬及製品以及紡織品類產品第一大來源國,分別佔據45.6%、24.8%和77.4%的市場份額,本次地震後重建過程中產生的新增市場需求將拉動中國的相關產業的增長,震後重建尤其對鋼材、機械及建材的需求將明顯增加。
日本災後重建對日本本土經濟未必有拉動作用,無論我們對日本是否「自作多情」,災後重建對中國的若干行業,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