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018
因變而變 大道之道
執筆之時,人已在上海,三個月內兩度出遊,感覺很不一樣,去的不止只同一個城市,更是同一個區域,位於上海靜安、始建於1925年的大中里,曾是上海市內保存得最完整的石庫門歷史建築古迹群,也是上海市中心碩果僅存的可開發地區,今天仍可從這當年的英租界尋找到昔日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羅馬非一天建成,上海的歷史沿革更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當香港還是一條高山多平地少的漁村,一百年前的上海已是遠東一線的國際大都會,中國最早開放通商口岸之一,老牌望族香港興業自2002年底從靜安區政府購得地塊土地使用權,2006年底老牌英資太古地產向前者購入50%項目發展權益,雙劍合璧,共同開發集優閒娛樂辦公消費於一體的綜合發展項目興業太古匯,開發之餘兼顧保育,百年古宅邱氏大宅,即後來的民立中學,以每分鐘2厘米的速度、共用了13天成功被平移57米至威海路,經修葺而成為今天的「查公館」,讓市民可從已加固之紅磚、樑柱與地板間踏進歷史文化長廊。
一個地標的價值,在於其發展過程中兼顧對人文文化的尊重,近年市場對環保與企業社會責任重視程度高更愈來愈高,少一點遠見亦難以成就顯赫商譽,大中里是太古地產在上海首個項目,成功賦予舊區新的活力,今次隨香港新聞行政人員上海考察三天團再訪上海下塌於太古旗下鏞舍服務式住宅,與三個月前下塌於同樣位於大中里、興業旗下的素凱泰、即大家熟悉的Sukhothai酒店品牌,優質的服務態度,令人感動於大都會的活力氣息之同時,更深深體會到一個城市不應籠統地追求甚麼五十年不變的不進則退。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