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13

本周金句:范仲淹不畏死的諫諍勇氣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本周介紹的,是宋朝范仲淹的句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句子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寫的《靈烏賦》。1955年胡適在一篇文章中,說這句話「其言可以立儒」。

 

  范仲淹曾擔任北宋京城開封的知府,他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僅僅幾個月,開封就「肅然稱治」,但也得罪了宰相呂夷簡。呂夷簡遂蠱惑君主將范仲淹貶為饒州知州。范仲淹的友人梅聖俞寫給他一首《靈烏賦》,勸范仲淹應學鳳凰報喜之鳴,而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兇訊而「招唾罵於里閭」。范仲淹以同一題目作回應,表示烏鴉縱使因報兇而使自己折翼、被烹,但也不願隱瞞兇訊而給人帶來災禍,牠要在災禍未成形時就表示憂慮,烈火未熾時就表示恐懼(「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牠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其後又寫下《岳陽樓記》,說他當求古仁人之心,不為得到物質酬報而高興,不為自己的遭遇而悲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胡適認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當時是「專指諫諍的自由,我們現在叫作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與諫諍自由,當然是不同的層次。但在專權政治下,未有言論自由,知識分子不畏死的諫諍勇氣,也是時代限制下值得尊敬推崇的情操。

 

  自范仲淹提出這兩句話,千多年來,多少知識人在這兩句話的鞭策下,不畏強權也不畏群情地為百姓向當權者和社會報兇訊,實踐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