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11
歐債:燃眉之急與沒頂之災
歐洲債務危機,解了燃眉之急,卻未除沒頂之災的風險。
10月26日,在接近20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之後,歐洲領袖終於就解救歐洲債務危機達成一攬子協議。(一)民間債權人同意對希臘國債作為50%的減記;(二)通過槓桿借貸將歐洲穩定基金的可動用資金規模升級至1萬億歐元;(三)通過各種渠道將歐洲70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至9%(大約需要1060億歐元)。
這個救市方案尚有許多細節不明,執行是否得力也未可知,不過這肯定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最全面的一個政策組合,其力度超出了筆者的預期。債務危機可以暫且喘定,歐洲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可以暫且消停。
眼下的全球金融市場中,大量資金停泊在避險天堂。一旦風險意識下降,增風險(risk on)成為潮流,流動性可能突增,拉動風險資產價格上升。但是筆者認為,這不是歐債危機的結束,只是危機進入了新的篇章。
歐洲領袖推出的這一輪救市措施,聚焦在紓緩市場焦慮、維持債市與匯市穩定上。措施提供了新的彈藥來應付債務國的流動性危機、銀行的信用危機,乃是一針強效的鎮靜劑。在歐債危機已發展到銀行之間互不信任、主權評級如骨牌一樣倒下的時候,穩定市場情緒無疑是重要的。
但是,治標的同時還必須治本。歐債危機的根源,在於南歐國家財政上出現結構性入不敷出,最終債務危機可能以銀行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並且擴散到歐洲以致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希臘經濟,早已缺乏國際競爭力了,公務員人浮於事,稅款根本就收不上來。西班牙正面臨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危機,房價卻受制於體制,無法作出必須的調整。義大利則人口老化,增長乏力,財政赤字板結化。這些都是結構性問題,並非注入流動性或降低國債利率便可藥到病除的。而且,南歐國家為換取資金援助,不得不緊縮開支,導致民怨沸騰,經濟凋敝。明年許多國家面臨大選,執政聯盟到時可能下台,新政府能否信守目前的承諾也是未知數。
結構性財政赤字不得到根除,債務問題根本是無底洞。財赤積累到一定程度,風險度增加,融資成本必然一升再升,直至違約,銀行資本勢受傷害,資本充足率也難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以南歐國家所面臨的財政狀況與經濟前景,已非對政府開支作微調可以解決的了。對此的常規解決方案是通過違約、匯率貶值來達到經濟重整。但是在歐元的大框架下,任何違約行為,勢必觸發市場對下一個違約國家的猜測,帶來連鎖反應。單一國家貨幣貶值更是不可能的。
這次推出的三大舉措,全是針對流動性與市場信心的,完全沒有涉及深層次的結構性困局。而解決財赤等結構性問題,主動權在歐債國家政府手中,歐盟可施的影響力有限。政府的政策,不可能不受選舉周期的影響,受民意的左右,於是重債國家往往承諾得多,兌現得少。
一切又回到歐元區的死結上來了。歐元區的經濟煩惱,皆源於利益錯位。經濟政策需要大統一,各國領袖卻為本國選民服務,為本國納稅人的錢服務,為本國利益服務。歐盟在財政政策上缺乏主導權,搭順風車的國家自然無法禁絕,減少財政赤字自然舉步維艱。
今年3月,歐洲領袖峰會號稱已為歐債危機,推出「全面的解決方案」。7月峰會則是形成了「最終的解決方案」。今晚,歐洲領袖們可以開香檳慶賀,不過此次救火峰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歐債危機帶來的間歇式市場恐慌以後還會發生。
本文原載於經濟通,為個人觀點,絕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