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10
帶一本書去朝聖
雷美華
雷美華
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執行編輯,亦曾任經濟日報出版社執行編輯,對各地的出版情況一直保持著好奇心。愛閱讀緣於五歲時收到父親所送的一本《伊索寓言》,驚訝於文字世界可以如此海闊天空,自此極愛閱讀,寧濫毋缺,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書,假日以逛書店爲樂。(編者按:筆者事忙,暫停更新,敬請見諒。)
世界在讀什麼-雷美華
上星期,我首次踏足印度,卻沒去名勝泰姬陵,因為這次行程主要是去釋伽牟尼佛誕生、證悟、傳法及涅槃的地方。像這樣的朝聖團,台灣及其他佛教較興盛的地方都有辦,香港較少見,所以我就隨團出發了。
就在出發前不久,見到《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剛出了中文版,正好帶著去旅行。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What To Do at India’s Buddhist Holy Sites)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Dzongsar-Khyentse Rinpoche)
譯者:姚仁喜
出版社:親哲文化
佛教源於印度,不過今天的印度有八成以上人口信印度教,只有0.7%人口屬佛教,所以佛教聖地並沒有我想像中的繁榮興盛,這裏混亂無序,高速公路可見牛隻與馬車,沿途是貧窮小村落,經常有小孩子跟著我們走,向我們要食物。
鹿野苑是釋伽牟尼佛首次傳法的地方,遠方的達美克塔是那裏的地標。來自斯里蘭卡的信徒拿著彩布繞塔而行。
菩提伽耶正覺寺內的佛像
幸好《朝聖》一書早已作提示,「對朝聖者而言,印度的混亂是個極大的加持,因為它真正強迫你睜開雙眼去看。想像一下,如果前往朝聖是開車在舊金山和洛杉磯之間的高速公路,或像慕尼黑和法蘭克福之間的無速限高速道的話,那種舒適卻單調的旅程就完全不會有相同的效果。如果聖地變成一塵不染、配備空調,還有玻璃外罩不准觸碰的展示品、穿制服的警衛,如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般的話,你會感覺如何?如果我們見不到僧人在修行、乞丐和小販纏著路人、蒼蠅每天在戶外焚屍場吸食屍體、聖牛和猴子擋在馬路上,那又如何?在一個所有的東西都一樣的世界裏,那些地方就不會有自己的特色,這種損失是不可計量的。」
佛陀誕生地藍毗尼,今天位於尼泊爾境內
菩提樹下,信徒各自修行。有人打坐,有人頌經,有人繞著寺廟及樹慢行
所以,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人的心會變得柔軟,自然會思考各種人生課題。越過混亂的外圍,當踏進聖地範圍,感覺便很不一樣。在菩提伽耶,佛陀悟得真理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各適其適地修行。我在菩提樹下禪坐,竟然是前所未有的舒坦,雖然有不少人在身旁走動,卻不起雜念。若不是夜裏天氣太冷,擔心受涼,我會跟其他人一樣,在那裏待上一整晚。
那爛陀大學遺跡,這是世界最早的大學之一,也是佛教修學中心,全盛時期有學生一萬人。玄奘便曾在此念書及當教師。圖中是學生宿舍,四邊是學生的房間
早上六時多,恒河邊已擠滿人。對印度教徒而言,一生最少要到此沐浴、淨身一次
在路上,經常遇到行乞的人、纏住人的小販,但最難招架還是小孩子,大多是衣服破舊,皮黃骨瘦,教人不忍拒絕。由於同行領隊叮囑不好給錢,以免養成他們不上學來討錢的習慣,印度籍導遊便擔起重任,每到一個地點,就負責把隊友帶來的糖果餅乾分發給孩子。我們自己分派會控制不了場面,因為一來就是數十個孩子,爭先恐後之下,被逼出馬路便很危險。導遊會囑咐所有孩子全部蹲下,逐一把小吃派到他們的手中。二十多歲的導遊雖然平日愛開玩笑,但對小孩卻愛心滿滿,會仔細的看哪個孩子的小手舉得不夠高,沒拿到糖,會特別回頭找他。我也見過有些旅遊團為了擺脫孩子而向天撒糖果,讓孩子搶著去撿,令人看得難過。這令我想到,行善,有心也要有方法。
小女孩拉著我的衣服要糖吃,但我說身上沒糖。她回給我甜甜一笑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