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2/2021
白天聽鄧小平講話 晚上聽鄧麗君唱歌
電影《甜蜜蜜》最後一幕,紐約街頭。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張曼玉和黎明,在香港分開以後,異地重逢就是因為鄧麗君猝死,唐人街上街頭巷尾都播着鄧麗君的《甜蜜蜜》。
張曼玉和黎明在電影中所飾演的李翹和黎小軍,在80年代末由大陸來到香港,追尋夢想,他們都愛聽鄧麗君。
張曼玉和黎明在電影中所飾演的李翹和黎小軍,最終因為鄧麗君逝世的報道而在紐約偶遇,他倆的交集,成為了時代的寫照。(網上圖片)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在台灣雲林出生,12歲發行個人第一張唱片,在1970至80年代於華語地區與日本攀上事業高峰,紅遍兩岸三地、日本、星馬泰和南韓等,歌迷遍布全世界。
她的嗓音甜美清澈,音色細柔之中帶有張力,如旋風段風靡台灣,而且在日本紅得發紫。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歌聲,一夜之間響遍神州大地。文革十年,內地民眾聽的都是革命歌曲,有歌迷說「什麼叫做美的音樂,離我們很遠」;文革結束,鄧麗君的聲音,如清泉流水、如清新空氣,俘虜了內地民眾。
當年公開賣鄧麗君錄音帶犯禁,內地民眾要聽就要靠香港親朋戚友,偷偷將錄音帶帶過境,翻錄翻錄又翻錄,然後帶回家聽。鄧麗君歌迷胡野秋回憶說:「聽之前要把家裏的窗簾全部拉上,聲音開到很小,還不能開大怕給別人聽到了,那時候在大陸很犯忌諱的。聽完之後大家覺得原來世上還有這麼動聽的歌。」
在70年代,內地要聽鄧麗君的歌曲,基本只有兩個途徑,偷聽敵台,也就是沿海一帶的城市,偷偷聽台灣的電台廣播;再有就是翻錄磁帶,當年流行錄音帶,不少人就偷偷托在香港等地的親友,將鄧麗君的歌曲翻錄後,帶回去內地。(網上圖片)
文革十年,加上閉關鎖國多年,內地女性可說被「去女性化」,鄧麗君的時代感和女性氣質,令內地女性眼前一亮;她溫柔婉約的歌聲亦令內地男性精神為之一振。當年《人民日報》以令人軟弱、委靡不振的音樂形容鄧麗君的歌曲。
正因為這一把來自資本主義社會,又是來自台灣的歌聲,在當時反精神污染運動中被界定為「黃色歌曲」,予以查禁,令鄧麗君的音樂更加火紅,令她贏得「小鄧」稱譽。當年很多人說白天聽鄧小平講話,晚上聽鄧麗君的歌。兩「鄧」,大鄧小鄧在那個80年代,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鄧麗君的音樂,只是一首又一首流行曲,台灣政府因為鄧麗君在大陸流行,把她的音樂用作對付大陸心戰武器,在金門用大喇叭播放她的音樂,令鄧麗君的音樂,賦上一層政治色彩。
不過,音樂始終是音樂,鄧麗君的音樂影響,無遠弗屆。1986在年,鄧麗君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星,如此成就,迄今無歌手能及。
鄧麗君走紅之後,內地對於鄧麗君的追捧基本來自民間,官媒幾乎從未報道過鄧麗君的新聞,這種官冷民熱的現象,成為了當時中國的一種特殊情感。圖為鄧麗君生前在香港的住所、位於香港南區赤柱佳美道18號。(網上圖片)
只可惜她在1995年5月8日因氣喘於泰國清邁猝逝,終年42歲。電影《甜蜜蜜》乃紀念鄧麗君而拍,該片獲第3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女主角獎,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同時獲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有興趣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可瀏覽網址:www.ourchinastory.com,閱讀更多中國故事。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