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2019
慣性反對 阻礙民生
政府公布「明日大嶼」首階段填海工程造價總額6,240億元,公眾都關注這項本港「史上最貴」基建的財務狀況。非建制派從非為解決問題的心態出發,慣性反對,其實搞錯策略。
自《施政報告》宣布推展「明日大嶼」以增加土地供應以來,一直有「倒錢落海」的質疑。以日前政府公布的收益估算,與6,000多億元成本對比,從財務角度看,尤其是4,306萬呎的商業樓面面積,可製造20萬個就業機會,估計每年將帶來逾1,400億元回報,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5%。何況未來5年,工務工程預算達1,400億元,而首階段填海開支亦將攤分10至15年支付,即每年約400億至500億元,相信支出可由工務工程預算中撥款,綽有餘裕。
儘管如此,仍有人質疑︰一、政府大型基建(如鐵路)慣性超支,填海成本勢破萬億元。政府已強調,過去10年工程項目其實僅約1成超支,可以接受,同時有信心控制今次成本。二、測量師學會因有利益衝突,遂低估造價。三、發展棕地成本比填海平,應優先開展。政府則表示同樣重視棕地,多管齊下。
以上質疑其實都是「信」與「不信」的問題︰「信」不會超支,符成本效益和「不信」不會超支,浪費公帑。有人甚至關注填海的海沙會漲價,但當政府表示將採用內地較便宜的機沙做填料後,有人又朝利益輸送、環境方面去聯想等等。
有些立法會議員並非為民請命,或以人民福祉為依歸,卻以「反對政府」來爭取選票,即使是住屋問題如此嚴重,他們仍站到社會的對立面上去。可能他們以為,支持政府,便會讓特首得民心、有「選票」,其實今天的政治現實是︰特首根本只需爭取有權投票的選委支持,包括不少地產發展商,便可連任,但政府卻擬大規模造地,寧願「趕票」,捨棄了不少既得利益選委的支持。
聲稱為公義、為港人的議員其實好應支持政府填海,以協助林鄭「倒自己米」,否則,盲目理虧地反對政府大規模填海造地,便容易令人認為你因收受了利益團體的資助或「捐獻」,而阻撓長遠有益的民生計劃。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