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19
支援長者要體恤人情
由政府調高長者綜援合資格申請年齡至65歲而引發的爭拗與風波持續了個多星期仍未平息,即使政府法、理俱在,但在回應、解釋政策時,略嫌少了同理心,加上政客、傳媒、學者等的批評,才無風起浪、一波三折。
原本一項民生事務又演變成政治角力。立法會日前罕有地跨黨派、以大比數通過擱置提高申領綜援年齡的無約束力議案。為回應議員的反對,政府提出折衷方案,60至64歲健全綜援受助人可每月申領1,060元「就業支援補助金」,相當於下月推行的長者綜援與成人綜援的差額。有議員讚政府「有誠意」、「落返地」,也有學者擔心「就業支援」會帶來負面標籤;當然,那些反對這個「補鑊」方案,要政府「跪低」,擱置提高長者綜援年齡的聲音就更大。
由於行政長官近日曾就此約見建制派議員,非建制派亦要求見面,並就折衷方案提改善建議;社福界則批評政府事前不諮詢業界。今時事態發展正如上周一本欄形容︰原本法、理具備的一項政策,群情洶湧,小火添油。
這場已發展成「中火」的政治風波並非始於今日,那是源自兩年前,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而去年《撥款條例草案》亦已經立法會通過。當然,那投票反對及棄權的19名議員大可不認帳,但兩年來為何現在才忽然關注?那麼,日後所有較具爭議性的議案,即使已獲立法會通過,若有任何人不滿,豈不都會「無限復活」,死灰重燃?議案、措施、政策獲通過後,就要交政府部門執行,落實施政,今時政府提出方案,無論那被稱之為「優化」、「折衷」、「修補」,及至「補鑊」方案,只要是有益、利民,都應予支持。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引述的理據都是事實,包括「長者」的定義、長者福利對政府公共財政所帶來的沉重負擔等,都應獲得理性的人認同,但當社會上這個年齡層的持份者或即將進入這個年齡層的人為數不少,兔死狐悲,那就會引來不少震盪,尤其是當1、2名59歲多的受影響人士的情況曝光,公眾情緒氾濫,就更加有理說不清了。
回歸民生,我們很希望「就業支援補助金」真可鼓勵60至64歲綜援人士就業,至於其他長者綜援申領者所能獲得的其他津貼或補助,政府都宜有個周全的考慮,才可法、理以外,兼顧人情。此外,當政府提供港人60歲以後仍要續作貢獻,需要整個社會都認同「銀髮上班族」的工作能力及職場文化,而這就需要政府及各大機構帶頭造就中高齡員工勞動的職場新趨勢。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