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2018
利益讓步 建屋可期
履任年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民望比兩星期前微升了0.6分至56.2分,這可能與她上月公布的房屋新措施有關。大部分港人都知道,「起到樓做特首」不單可以是競選行政長官時的口號,還是做了特首後要「找」的數。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調整顯示,林鄭近兩星期來,民望和支持率變化不大。以今時社會氣氛,民望不跌已可解讀為「做得對」,至於要「做得好」,就要看在走對了的方向上,怎樣落實,真正做到施政為民。
作為市民的首要關注,土地及房屋供應是林鄭施政的重中之重。「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是政府在土地房屋方面的政策目標,因此,香港在居屋之外,又有「綠置居」及「白居二」,而最近馬頭圍道發展項目變為「首置盤」,都為希望置業的市民帶來了希望。
雖然我們並不贊成政府要以公帑資助市民成為業主,以滿足他們置業的需要,但以今時的社會情況,市民的確極之渴望置業,而政策又如此,我們那項優質公營房屋「只租不賣」的建議,只好暫緩再議。
新措施下,日後資助房屋不再以市價多少折扣來定價,而以合資格申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定價,這措施普遍獲社會認同,而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4調整為7︰3又已「不是不可能」。不過,無論是資助房屋售價,或調高公營房屋的興建比例等「益街坊」的德政,都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土地。
在「No Land, No Talk」的大前提下,沒有麵粉,還談甚麼怎樣分配不知何時才烘得出來的麵包?
在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中,除了相關既得利益者或持份者外,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低生態價值土地及維港以外填海就最牽動環保人士的神經,謹此希望環保人士就涉及保育關注的選項,可暫時把崇高的理想和原則放寬一點點,退讓一步,例如把郊野公園其中2%用來發展公營房屋,為基層提供合理的居住條件,這願景並相信不會比環保的意義小。
近日社會討論得較熱烈的是,屬短中期選項的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農地。
這些由發展商持有的農地有近1,000公頃,比政府900公頃的土地儲備還更可觀,現在市民多關注所謂的「官商勾結」,其實只要進一步提升公私合作模式及利潤分配,多建一些「益街坊」的樓,當釋除了大家的疑慮,整個社會多管齊下,同全力心覓地建屋之後,即使公營房屋的供應未至於海量,但相信已可發揮平抑樓市的作用,到時市民無論租或置,公樓或私樓,都會較現時理想。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