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2017
結合科技 拓醫療成效
本周系列名為「全民皆醫」是希望從「治本」-減少市民患病的「防」及「治標」-將病人轉出公立醫院的「治」兩方面入手。因為公共醫療成本沉重,包括日後自願醫保計劃需要政府「補底」的龐大開支,政府實在難以負擔。
危言聳聽?最近英國擬提高國民保險費卻遭激烈反對,是個啟示。英國這項國民保險費主要用於人民的健康和福利保障,若加稅,就有約250萬名納稅人每年人均須多繳稅款約2,300港元,但今時卻受社會壓力,撤回方案。對醫療服務有何影響,不言而喻。本年度衞生開支700億元,佔港府整體經常開支的18%,日後當政府收入沒有像今天般樂觀,香港就難免淪為今時英國的下場。
筆者相信配合資訊科技和專業培訓,「把社會變成醫院」便可實現。內地在這方面的挑戰比香港大得多,但內地在醫療跟科技及培訓的經驗,頗有參考價值。內地已有「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概念,與筆者所述相似,也是騰出公共醫療的寶貴資源予最有需要的病人。
內地醫療已朝信息化發展,而「醫療-科技」的配合比香港就更進一步。作為首台國產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系統研製的公司,東軟醫療現已透過開發大量醫療軟件,把醫療成本降低,同時實際應用到電腦軟硬件技術,而且更透過與不同教育機構合作培訓,讓醫生更熟悉並掌握相關醫療科技,從而以較新的診治及醫療的模式和技術去醫病。在民營醫療科技企業的支援下,內地醫療資訊科技化便較容易做到,例如遠程醫療會診、提升較小規模的社區醫療服務、電子病歷及紀錄,以至醫院間的資源共享等。
香港暫未有類似企業,但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最新發展,便應要預留空間,扶持一些醫療科技企業,並興建療養院,甚至教學醫院等配套設施,以供醫療科技臨床應用。
資訊科技以外,醫療與科技的另一結合,是「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精準醫療是把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列為考慮疾病預防及醫治的方法。它在傳統診治和常規檢查之外,配合生物醫學檢測,例如基因、蛋白質,以及個人如種族、身高等資料,跟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便可讓醫生選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和藥物。
若本地醫學界願抱開放態度,務實看待資訊科技和生物醫學科技,如基因工程等,嘗試為香港帶來的嶄新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才是病人之福。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