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16
香港建故宮 棄爭議重效益
政府日前宣布在西九龍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博物館,由於未有公開諮詢,官員招來「濫權」、「專權」、「獻媚」等批評。撇開一些政治聯想,考慮在西九興建博物館是否好事、港人要付出多少等問題,才是實事求是看待事物的態度。
西九文化區計劃,從構思、土地用途比例,甚至建築設計等,一直都有爭議。構思中,西九文化區不單是文化藝術,如歌劇、音樂表演的場地,它還可供世界級展覽的地標,而故宮文化、文物在中國堪稱「世界級」,也蘊含著文化內涵,符合標準,其他客觀因素,大家不妨考慮一下:
講土地。整個西九的文化設施面積是18.5萬平方米,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只佔1萬平方米面積,僅約1/18,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這個比例應可接受。
講代價。興建費用為35億元,全部由馬會斥資興建,不耗公帑,也毋須經立法會撥款,至於日後營運、維修等經常性開支如何支付等詳情,還須待公布,但與北京故宮合作,最重要還是展品,既然博物館展品已得到故宮願意借出,港府或港人是否連經常性開支也不願出?當然,有人說35億約等於再注資擴建迪士尼樂園(58億)的64%,可有其他用途,但若不是故宮文化博物館,馬會就未必願意全資負責。至於有沒有其他項目因要建這博物館而有取捨,便要視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取捨。
講程序。這是爭議最多的地方,主要在「公眾諮詢」上。作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已確認得到管理局董事局同意撥地,馬會同意撥款興建等程序,至於港人最關注的諮詢、「由下而上」等問題,在執行及安排上,在今時政治環境下,可想像又將有一番折騰,而且有議員亦質疑不諮詢公眾是違反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第19條,因此,在未來5年時間內,相信政府還要做大量游說的工作。
政治多講感覺而不講客觀效果,有人甚至用「文化統戰」、「高官專權」去解讀,於事何益?至於說聯繫其他國家級博物館來港建永久性「分館」,包括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等,大家認為機會如何?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道理簡明,有人偏要捨易取難,不做實事而托於空想。
香港不少人十分盲目抗拒與「中國」有關的人、事、物,若因此而放棄了一些對香港整體社會有利的人、事、物,就是不智。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