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4/2010
矽谷體現的「創建性毀滅」理論
上月,我率領香港科技界代表、學界代表及特區政府官員(包括創新科技署及信息科技總監辦公室)一行30人到美國矽谷考察,訪問當地科技公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室和研究創新中心等。矽谷是全球創新科技的聖地,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當地最新的科技發展,並研究矽穀科技界跟香港有何合作機會。
經過是次考察,我發覺由信息科技推動的經濟發展,體現了20世紀美國經濟學大師熊彼得的(Joseph Schumpeter)的“創建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熊彼得指,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雖然有些企業會愈長愈大,甚至達至一個壟斷的地步,但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會因此而走上末路或自我毀滅。相反,資本主義將持續發展;而推動其發展的,是企業家發明的新產品、新生產及運輸模式、新市場等。這些新發明就是熊彼得指的創建性毀滅,因為這些新創建的產品將沖擊現存的大企業,甚至將之取代、毀滅。
蘋果實踐「創建性毀滅」理論
考察矽谷期間,恰巧是蘋果計算機新產品ipad正式推出市場之時,我亦目睹蘋果分店因而大排長龍。蘋果可說是“創建性毀滅”的典型例子,它主要是憑借利用別人開發的科技以發明新產品,利用新的生產或運輸模式、新的工業組織,以帶動新市場並打敗巨型企業。1984年,蘋果推出Macintosh計算機時所用的廣告,就以一名女運動員擲破IBM計算機,比喻蘋果取代大企業的決心。
三年前,蘋果陸續推出iphone和ipod,其配件交予台灣承辦商安排生產,因此蘋果不僅以新產品打造了新市場,同時亦為亞洲不少地區創造就業,令台灣的電子制造商、承辦商,以及內地的生產商得益。及後,蘋果不斷創新,雖然沒有發明新科技,但憑借持續利用別人開發的科技以創造新產品,成功令全球追隨它所締造的潮流,甚至令對手微軟隨之推出手機kin、谷歌推出android。如今,IBM已集中資源在software servicing上,而步入中年的微軟則頻遭蘋果攻擊,面對著沒落的危機。
另外,互聯網發展亦直接帶動美國最新的科技革命,以及其引發的產業革命。互聯網的曆史相當短,world wide web(www)面世才不足20年,發展至今,從我們於矽谷考察的經驗可見,全球電子業將會由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主導,未來的趨勢亦會傾向依靠服務器連結,可能甚至不再需要使用桌上計算機儲存資料。看來,這種科技發展將會創造大量商機,並締造另一個“創建性毀滅”的典型。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