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014
渴求父母關注 拍片透視孩子心
因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近百位約13至17歲的中學生有機會各自製作一分鐘短片,表達自我心聲。接受訓練的過程中,同學們因家庭關係形成的鬱結令培訓導師感到十分意外,傳授拍片技巧之餘,亦不忘輔導青少年要從多角度體諒父母。
處於青春期,即使乖巧男生也渴望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關注,家長宜注意。(左起:詹小瑜、黃鈞豪、方永傑、李兆龍)
五天的培訓日營,多位專業製片家都說:「技巧指導只佔一半,另一半則是作心理輔導。」這個名為「零,可以成真」的青少年一分鐘短片比賽,共92位同學每人均由一名專業導師帶領,指導題材構思、場地角色、表達技巧至效果控制,直至完成製作短片。當中青年人構思題材過程的心態和情緒,最令導師們印象難忘。
先聆聽孩子心曲
首次作年輕人導師的創作人Harry(右)說,年輕人說話不算坦誠,故要先聆聽獲取信任。
「我們足足聆聽青年人說話達15至20分鐘,不加任何意見。」曾經執導電影《赤裸入性:神召男》入圍法國康城電影展的李兆龍,這次成為導師團之一。他看到初中生20分鐘內不停地訴說父母如何沒空與他們談話,於是與另一位創作人Harry一起選擇先靜靜地聆聽孩子們的心曲,「這樣比較容易獲取他們的信任。」他們說。
李兆龍負責指導的兩位中三男生,在父母眼中都是乖兒子,然而處在青春期這關口,兩男生一樣感到缺乏父母的關注。拍攝《家˙不只有我》的15歲黃鈞豪,在片中以做「愛心宵夜」等待父母回家吃來表達他們不常在家的思念。他說知道爸媽外出工作很辛苦,也明白父母有經常與他聊天,但總希望一家人能多點見面,「知道我在做甚麼。」構思題材時,他沒有想到要以朋友為主題,只想到要向父母發聲。
導向正能量作結
以沙畫製作短片,方永傑(左一)寄語渴望爸媽多關心,然而卻認為父母看過後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學校社工說會作事後輔導。
同班同學方永傑所拍攝的《聽˙沙聲》,以擅長的沙畫方式表達爸媽每天只單方面訴說工作之苦,沒有關心兒子的心聲。短片中帶出這樣的信息:「若這樣下去,孩子長大後回想童年只有電視與遊戲機畫面,記不起有父母同在的一刻。」
這次指導年輕人,李兆龍和Harry都驚訝初中生的口吻活像個成年人,說話愛掩飾。Harry說:「他們先會說『這是朋友的故事』,後來才說其實是自己的經歷」;李兆龍則指:「有些經常說『算啦,無所謂啦!』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說甚麼都無用,父母不會聽的。」慶幸經過指導,同學們都會以正面的信息作短片的終結,就像黃鈞豪在短片中,以爸爸看到兒子的字條,特意早些下班回家做晚飯,令兒子雀躍不已。
社工輔導體諒家人
這次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就《兒童權利公約》25周年舉辦的全球短片大賽,目的希望給予年輕人發聲的機會。透過短片,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洩後,竟認為對實際幫助不大。方永傑說:「會給父母看短片,但作用不大,他們不會作出改變。」他的父母其實給予很大自由度,讓他選擇喜歡學甚麼便甚麼,可是他倒過來卻認為太放任,「我希望他們能知道我日常做甚麼,為甚麼有興趣。」駐校社工詹小瑜說:「這次活動令我們對學生有更深入了解,回去會做debriefing(事後解釋)。」她指處於多愁善感階段的年輕人要適當地給予輔導,讓他們多角度看家庭關係。
Source: SKY POST
【立即投票】今個農曆新年你會如何度過?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