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23
半數患者未依從服藥 思覺失調易復發 近8成症狀停藥1年內再現 長效針助減風險
【晴報專訊】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血案震驚全港,引起港人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有調查指,一半思覺失調患者明知服藥有效卻未依從,結果停藥後近8成症狀在1年內復發。港大最新研究發現,用長效針劑可避免自行停藥,有效減4成住院及企圖自殺風險。惟坊間常將針劑污名化為「懵仔針」,窒礙患者應用的普及性,有研究指本港僅6%病人使用,且常誤以為僅病重者才要打針,視作懲罰而感抗拒。
不少人患者對長效針劑有誤解,專家強調成分與口服藥相同,副作用相若。圖左至右為程志剛、李靖國,傅子健及陳慧賢。
世衞數據指全球每300人就有1人患思覺失調,本港成年華人一生患病比率約為2.5%。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榮譽外務秘書兼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指,思覺失調患者常有妄想、幻覺等問題,「成個人呆咗,不會主動交流,或諗唔到嘢,也是陰性病徵之一。」他強調,出現暴力傾向且發病傷人者屬極少數,患者復發除涉生活、工作壓力或吸毒,不按指示服藥也是常見因素。
研究證 有效減病人住院或自殘
美加曾有研究估計,一半患者明知藥物反應良好,仍會減藥或停藥,主因與怕副作用,如體重增加、出現錐體外徑症候群(EPS)致手震等有關,「不少人20多歲發病,很難規律地食藥至年老,加上旅遊應酬多,也會忘記服藥。」有研究更指,停藥後77%症狀會在1年內復發,逾90%症狀會在2年內復發,增病人入院或自殘風險。
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陳慧賢指,通過醫管局數據庫,分析逾2.3萬名在2004至2019年期間確診思覺失調、曾用口服藥及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數據,結果發現,針劑較口服藥減低37%住院風險,因精神疾病或思覺失調入院風險減48%和47%,企圖自殺風險降44%;不良事件如EPS發生風險也減14%。陳指,數據顯示,在發病首2年用針劑,較口服藥減76%的住院風險,若2年後才用,效果會減低至55%。
遭污名化為「懵仔針」 應用率低
基金會主席兼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解釋,患者每次發病均對腦部造成傷害,若能在發病早期打針,可減少傷害,更有助康復;且長效針劑只需每月至每季回診所打1次,亦較每日服藥更易控制。惟李指,不少人怕打針,且污名化長效針劑是「懵仔針」窒礙應用,實際針劑成分與口服藥相同,副作用相若,醫生會在口服藥調校穩定後,才建議改打針劑,他慨嘆︰「公院病人多數病情轉差才求醫,病識感不足,醫生診症時間有限,難游說改打針劑。」
數據顯示,患者在發病首2年用針劑,較口服藥減76%的住院風險。(資料圖片)
陳指,新加坡有研究指,當地一半思覺失調患者使用針劑,但香港僅6%病人有用,「病人常誤會僅病重者才要打針,或視作懲罰而抗拒。」
錯誤標籤「計時炸彈」 礙精神病患者求助
醫務衞生局擬於地區康健中心推出精神健康評估服務。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指,市民及媒體常視精神病人為「計時炸彈」,錯誤將精神病與暴力掛鈎,令潛在患者因害怕遭歧視,更不願看醫生及見社工求助,反致問題加深。
他續指,澳門及美國要求社工及教師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訓」,倡康健中心也可推廣教育,令普羅大眾能辨識常見情緒及精神問題,如作息、語言習慣改變等,掌握及早介入的技巧。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