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4/2011
子女弄丟了爸媽的心血
她興致勃勃的去拿時,我繼續說:「請多拿一條香蕉和一個番茄。」我當然不是叫她真的去拿生果,只是塑料玩具而已。
一雙小手又如何拿得穩三件東西,她很「吃力」的去穩住手中的玩具,走來交給我。
我說:「謝謝!妳可否再拿多一隻辣椒呢?」
她又走去拿辣椒給我,我說:「我吃飽了,請妳拿回去啦!」
我把四件東西給她,她嘗試拿住,但不可能一次過拿著全部,結果都掉在地上。
她有點不知所措的,我走到她身旁說:「怎麼辦呢?跌了!」
她不知道要做甚麼,正想用手拾起掉在地上的玩具蘋果,我試探的問她:「妳只得兩隻手,這裏有四件東西,看來不夠用啊!」
怎知她說:「Uncle,你也有兩隻手啊!」
她果然聰明,其實我的本意是引導她去利用工具,於是我說:「如果要妳一個人一次過拿著這四件東西,妳有甚麼辦法?」
她二話不說,走去找了一個塑料籃。
引導孩子,而不是教導孩子,說的容易,實踐的時候,卻未必每次都得心應手。
「妳知不知道我用了多少時間去織那件冷頸巾的,妳第一天戴返學便不見了。」
朋友罵她那剛讀幼稚園的女兒,說她「把媽媽的心血都丟了」,證明她「不把媽媽放在心上」。
剛讀幼稚園的女孩子,三、四歲,她戴了媽媽織的頸巾返學,當別人都讚她戴的頸巾漂亮時,她會炫耀的說「我媽媽織的」。
但過了一個小息,她玩得興起,便甚麼也忘記了。甚麼頸巾、誰人織的,都不及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追追逐逐、玩家家酒。
坐上校車時,她才可能發現頸巾不見了。三、四歲的她,也不知向誰人說,說甚麼。返到家裏,仍繼續吃飯、睡覺、玩耍。
待到媽媽回來,若不是媽媽問起,她也忘記了。
「責怪她是為了讓她要有記性之餘,還要好好的對待別人的心血。」這是朋友當時跟我說的一番話。
我同意她的說法,卻又不完全接受,畢竟那是個小孩子。如果她年長一些,或許可以這樣說,可是把這些物質化的東西和愛意等同,是有點危險的。
另一個朋友訴說兒子吃飯時,從來不把飯菜吃完,每次都剩下一些。一次她很氣惱,因為她把最好吃的幾件雞塊都留給兒子,但兒子吃剩了一塊,卻沒有讓她知道,而菲傭便把它丟了。
她很氣的跟兒子說,責怪他不應浪費,又說他為何不說出來。
她心中氣的不是給丟掉的雞塊,而是她為兒子花盡心血所弄的東西,以及她留給他的愛意。
於是,兒子丟了的是她的情、她的愛。
我跟她說:「值得為一塊雞而傷害母子間的感情嗎?那只不過是一塊雞而已。」
父母為子女做了些甚麼,如果一定要子女有所回報的話,大家都會很累。自己的壓力大,子女們的壓力也不小呢!
朋友為兒子不吃那剩下了的一塊雞而生氣,不吃委實是一種浪費,但不吃跟與媽媽的感情有何關係呢?
如果一條頸巾,一塊雞便有損心情,這情感未免太過物化了。我們要學曉引導孩子去認識世界、去學習感受別人的情感。
「Stephanie,用一個塑膠籃除了可以把所有蔬果裝好之外,還可做甚麼呢?」我問小甥女。
小甥女搖頭說不知道,我說:「就是不怕別人把它丟在地上,跌痛了,所有玩具都怕跌怕痛的。」
小甥女似懂非懂的小心翼翼的拿著玩具,我又說:「妳知道除了玩具跌倒怕痛外,還有誰會痛呢?」
她又搖頭,我說:「就是買玩具給妳的人了,他們買給你玩,是希望妳開心,希望妳好好保護它們……」
自小引導他們,長大了,便不用教導他們了。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