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2010
港式英語面面觀
最近看新聞,很多關於世界盃的報道,當提到C朗拿度、碧咸、泰利、祖高爾、美斯、加卡等人,猛一看,不知所云。但是聯想英文的發音,再嘗試用粵語去讀那個發音,「C羅納爾多」、「貝克漢姆」、「特裡」、「喬科爾」,「梅西」,「卡卡」......隨即莞爾一笑。
說到中港兩地的翻譯,差別還真不小。如把兩地的電影譯名擺在一起,就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下周即將上映的暑期大片《Twilight》,香港譯作《吸血新世紀》,而內地採用的是《暮光之城》;鑽石王老五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主演的《Up In The Air》,在香港被翻譯成《寡佬飛行日記》,內地則譯為《在雲端》。一種是望名已略知其意,一種則是意境優美,孰好孰壞,仁者見仁。
其實除了翻譯,港式英文的發音,也頗有特色。
讀音方面,「r」被讀成了「l」,「b」又被讀成了「p」,於是出現了很多「變調」英語,比如: business就被念成了「pidginess」,而want則變成了「wantee」……而許多中英混雜的說法,就更叫我猜上半天了。
剛來香港不久,我去郵局取包裹,職員對我說:「請到B磡領取」。我聽的一頭霧水,後來才搞明白,她說的是「請到B櫃台領取」。原來,counter被省略讀成coun,而經過廣東話的變調,就是「磡」啦!
再比如,經常聽到同事們,把「file」讀成「filow」,把「memo」讀成「mimo」, 「master」則變成了「媽斯塔」,最後那個音還拖的特長……後來,聽到愈來愈多的「港式」英語,也慢慢適應了。
香港人從小就被教育要發奮學英語,有很多人「為學英文而痛苦了二十年」, 所以現在的香港年輕人,只要中學畢業,都有不錯的英語功底,用英語跟外國人交流基本沒有問題。這一點,跟國內學生普遍的啞巴英語相比,似乎好了許多。
不過這些年,除了努力學習英語外,香港人對普通話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加深。小朋友從小就要接受「兩文三語」的教育。所謂「兩文」,乃中文,英文;「三語」,即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周圍朋友學習普通話的熱情也十分高漲,不僅自己去報名「普通話等級考試」,還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去上海學普通話呢。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