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16
全盤思考 推動發展步伐
今個月初(10月3日),社區組織協會(SoCO)舉辦了第二次關於劏房的影展,希望增加社會對「不適切居所」的關注。
其實,筆者和「香港黃金五十」的同事,於四年前曾協助SoCO舉辦主題為「家有幾米」的展覽—那時我們在問,劏房戶的單位「有幾大?」;但今年的展覽則命名為「侷住」—似乎反映這些基層家庭的絕望與無奈!
影展中有多張上次未見過的照片,包括一些馬桶就在洗菜切肉的鋅盆旁的「廚廁合一」情況。事實上,數字似乎正好說明了「侷住」的無力感:公屋輪候冊個案幾達29萬宗,與平均輪候上樓時間4.1年同創新高。至於2015年的劏房數目則逼近9萬個,比2013年的不足7萬增近三分之一﹗
港人口密度高 樓宇老化嚴重
適逢政府剛發表長遠土地供應及規劃諮詢文件《2030+》,更令筆者確信,今天的香港「萬惡以不發展為首」﹗可惜的是,「發展」二字在近幾年,相信是除了梁特首本人外,被政客妖魔化得最嚴重的一個詞語。因此,筆者讀罷《2030+》後實在極為悲觀。首先,文件指出按已開發土地面積計,香港現時的人口密度是所有先進大城市之最,是倫敦、紐約、上海、北京的五倍之高!大城市中和我們密度相若的,只有人均GDP窮我們近30倍印度的孟買!
文件推算,到2040年,香港將需要開發4,800公頃土地,但即使本屆政府已出盡「洪荒之力」覓地發展,預計供應量只有3,600公頃。換言之,除非我們能把發展力度再加大三分之一,即額外1,200公頃的土地,否則我們便連原地踏步都做不到!這些數字似乎告訴我們,未來30年,香港的擠迫情況仍難有改善。
更甚者,我們的樓宇將隨著我們的人口一同老化,推算到2046年香港將有33萬個私人單位達70年樓齡,是2015年數字的300倍!今天香港最大的年齡群組正是筆者一代的中年人,30年後我們將80多歲,身體條件定必變差,屆時勢出現「人又老、樓又殘」的窘境—到底自己的積蓄,應該用來維護「軟件」(醫療保健),還是修理「硬件」(樓宇維修重建)﹖
租金持續高企流失優質企業
有人說《2030+》過度規劃、過度發展。但很粗略地推算:33萬個私樓單位幾乎是全港私樓單位的30%;同時,30年後樓齡達60年的公屋也有近30萬個,等於所有公屋的40%!換言之,我們要在30年間大規模維修或重建全港逾三分一的單位—可以到哪裏找土地暫置受重建影響的200萬人口?《2030+》的計劃只預留了10%的人口緩衝(900萬目標人口,相對2046年推算人口822萬),明顯不足!引用團結香港基金的數字,在1995至2004年間,香港共開發7,800公頃土地,到2005年至2014年剛大跌至1,100公頃。對上一個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已經要數到2000年完成的東涌新市鎮—原來十多年沒有造地的影響,今天要追30年也未必追得回!
令筆者同樣悲觀的,是土地發展不足對經濟競爭力以至年輕人上流力的影響。過去幾年,香港的寫字樓租金持續急升,可以肯定很多外來的企業即使打算進軍亞洲或擴充營業的公司,都因為租金過高而捨港而去,改往前海、上海、新加坡等地落戶,令我們白白流失優質工種及稅源。事實上,自80年代起的30年,新加坡人均GDP向來落後香港,但在最後六年竟然從後趕上,到今天已拋離香港五成;至於一河之隔的深圳,若非人民幣貶值,經濟總量早已超越香港,但如今仍有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連人均GDP都跑贏香港!
筆者絕對贊成我們不應「為發展而發展」,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香港未來30年發展方向這個如此重大的議題,簡化為一兩個驟耳好聽、似佔道德高地的政治口號便算,例如「官商勾結」、「大陸人後花園」、「本土優先」、「先棕後綠」,然後以「盲搶地」等的指控通盤反對。我們需要土地,除了要改善居住環境,控制樓價,也是為了「發展經濟,支援弱勢」。若真的要簡化,筆者鼓勵大家把發展二字,與無劏房、上流力、扶貧、社會公義等好事連在一起!
只講退保津貼 罔顧院舍不足
筆者向來喜愛港人「愛心爆棚」,但仍覺得我們在諸如土地發展、社會老齡化、經濟競爭力及可持續性等重大公共政策議題上「關心不足」,又往往容易被片面的政治口號影響,只摘下大問題中的一個小格子(pixel)便為議題定案,引發議會及市民唇槍舌劍、打生打死,但卻忽略大圖畫(miss the picture)。結果,社會固然沒有共識,一切原地踏步,而競爭對手卻絕塵而去。沒有蓬勃的經濟,何來資源可持續地支援會愈來愈多的老弱市民?以「全民退保」這個惹火題目為例,大家為資產審查、每月金額多少爭吵不休;但為何沒有人指出,就算有了每月$4,000元的全民退保,若一間新醫院也不建、一個新院舍宿位也不加,今天急症室的長龍還是不會消失、「康橋」、「劍橋」事件只會不斷重現!那麼大鬧了3年只講錢,一點沒提健康及護理的「全民退保」討論,又到底有沒有保障了任何退休人士?
筆者盼望,香港社會在參與《2030+》的討論時,能夠花上心機和時間,認清事實和數據,真的把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包括自己的居住環境、父母老來的醫療和長期護理、年輕子女的事業發展和上流力,都放在心頭上仔細思量考慮,作出理性明智的抉擇。
相反,若我們的發展步伐繼續拖下去,香港要面對的就不只是上文圖中劏房戶「廚廁合一」的情況,而是隨著硬件老化,漏水、漏電,甚至火災的情況將會不斷出現—這是悠關人命和社會公義的問題﹗筆者深信,只要港人能把近年對政治議題的熱忱,也放到為自己、家人、以及全港老中青三代謀求福祉之上,自然會形式對發展強烈、全面的共識,一定可以不論政治光譜,蓋過今天片面、只看格子不看圖畫的政治口號爭拗。
否則,恐怕到了2030年,香港勢必比印度的孟買,更加擠迫。而那時的香港,恐怕巳成了一個只有政客「空講」而全民受害的破爛之城。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