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2015
僵化不斷 飯碗難圓(二)
要擺脫將來臨的經濟衰退,我們先要明白過去10年香港如何不知不覺地踏上「自行僵化」,喪失競爭力之路。社會及經濟發展固然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但我們素來成功之路就是隨環境轉變而靈活變通,有風就駛盡舵,前路不通則要回頭另闢新路。
外國實行標準工時較容易,全因為她們的商業模式與香港不一樣。(圖為本地零售業)
早幾年香港落實了最低工資,但海外不少研究都指最低工資會衝擊就業,在此不贅。近來不少人又引用外國例子支持標準工時。雖然我十分贊同香港社會要更人性化、支持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但別人用刀叉,我們用筷子,自己問題自己解決,總不能照辦煮碗。
外國勞工政策 香港未必適用
外國設立標準工時不難理解:以OECD為例,她們的經濟七成是服務業,但仍有兩三成是工業。生產安排明顯較可預計(predictable),較少要臨急臨忙加班。例如復活節的復活蛋,早於之前的聖誕節已經完成生產,冷藏於雪櫃內。同樣,美國人的聖誕節禮物,早於夏天便在亞洲製造好,不用在節日前要加人工加班。而即使需求驟增,還可用存貨(inventory)應付。亦因此,外國實行標準工時比較容易,全因他們的賺錢方法與我們不同。
但香港卻十分獨特,93%的經濟都是服務業。服務業員工賺得遠比製造業多,是因為它具有「度身訂造」的特點。若一間茶樓有大量客人光顧時,因為人人要求新鮮,所以只能加班,即叫即蒸,不能用雪藏存貨應付。當然,工廠製造的「叮叮」點心一樣能吃,但即叫即蒸點心的價錢是數倍高於「叮叮」點心。同樣道理,在茶樓工作的點心師父工資一定比在工廠生產線的工人高很多。因此,多發展服務業自然能為港人增加上流力及收入,但要付出的一點代價,就是工時上的彈性—由專業則師到裝修工人都有此需要。
我們要明白,過往百多年來香港經濟的成功之道全因「彈性」及有自知之明,能為客人及自己找到雙贏(win-win)出路,所以我們要度身訂造適合自己的社會經濟體系。就像人到中年,膽固醇容易超標,都會吃少一些心愛的梅菜扣肉,亦會服用鈣片預防骨質疏鬆。同理,當社會經濟愈來愈多僵化掣肘、綁手綁腳—工作時間欠彈性、不能靠貶值港元以刺激出口、限奶令能推不能撤、「港人港地」、樓價下跌時,又未必能夠立即取消額外的印花稅等,這時社會經濟又出現逆轉的話,員工及老闆都同時深受其害。
營運成本中的租金及雜費屬固定開支(Fixed Cost)。經濟轉差時,收入減少,但固定開支卻難以少付,最終必令盈利下跌。當老闆發現減價促銷仍未令收入止跌回升,連固定開支都應付不了,他不會立即結業,而會選擇炒人減薪。這種波幅會令就業市場波動,讓更多人失業;到經濟回暖時卻會突然出現大量空缺,我相信沒有人喜歡這種大上大落的經濟發展模式。
安穩高薪服務業 令社會不思進取
上述最差的模式就是依靠農業及天然資源的第一產業(primary production)經濟體。若風調雨順則豐收;若天災連綿就失收。採礦業亦一樣,商品價格時高時低,波幅極大,所以我們不想民生經濟受到這劇烈影響。而當我們由第一產業轉型到製造業時,波幅應該減少,因為每年定單數目變化,通常都比農產和礦產的波動少。即使外圍經濟差,也可像日本般把貨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因此盈利、工資、就業情況會較為穩定,波幅亦會比農業及礦業為少。當然,若能進展到最成熟、最高人工、最低波幅、又最能安定民生的服務業就最好。但是,有了安穩高薪的服務業但又不小心讓社會經濟各方面連年僵化,最終結果可能比低檔次製造業還差。
繁榮非天賜 應努力提升競爭力
我很同意我們不應只為GDP增長而發展,但我更明白繁榮不是天賜,而要我們一眾用腦力及勞力從全球對手中賺回來的。當我們選擇趕客、「閉關鎖港」時,同區對手卻在這幾年替他們的經濟拆牆鬆綁,提升競爭力:國內處處都大刀闊斧削減官僚,發展自貿區、日本把貨幣大幅貶值、新加坡廣納全球企業、人才,這幾季的經濟冷鋒及區內的貶值潮正好提醒港人成功非必然。我們在要求明年加薪的時候,要理性地三思香港日漸薄弱的競爭力,而要決心撥亂反正,重新引入彈性高、反應快的營運模式及社會心態,重新踏上香港傳統百多年任何逆境也能成功之道。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