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020
【歷史在說】病入膏肓
初中時,無論中、英文科,老師都非常重視作文課,作為家課也好,即堂完成也好,幾乎每星期一篇。評分方面,除了內容、行文外,中文科老師更重視的,是文中的詞語運用。
那是一個沒手機沒網絡的年代,剎那間執筆忘字,只可查字典,但字典太重,甚少跟身,所以課堂上作文,遣詞造句,我盡量簡單,因為亂拋書包,終極就是換來一大堆錯別字。
「病入膏肓」這組詞語就是最常出事的好例子,班上同學,十次用,九次錯!
畢竟初中生,不求甚解,把「膏」寫成「高」、把「肓」寫成「慌」,取其同音便亂來,我覺得情有可原。但某同學竟把「肓」寫成「盲」,變成「病入膏盲」,這點我真的想爆腦也無法理解。
老師發火狂鬧,同學還死撐,謂「病入膏盲」是指病人因惡疾纏身以至雙目失明。這樣強詞奪理,真正「病入膏肓」的,似乎是這位同學!
(網絡圖片)
「病入膏肓」又稱作「病在膏肓」、「病染膏肓」,一般用來形容病情或事情的發展,已經嚴重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無法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一詞出自《左傳。成公十年》。
時值春秋戰國,晉景公夢見惡鬼討命後生重病,向秦國求良醫,醫生趕至即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膏」是指心臟以下、「肓」是指橫隔膜以上的位置,據說無藥能及,所以秦國醫生直接告訴晉景公:「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這個病是治不好了。」
(網絡圖片)
現代人因長時期使用手機、電腦、工作過勞、久坐及坐姿不正確等,容易引發「膏肓痛」,患者輕則肌肉痠軟,嚴重的會出現麻痛、灼痛甚至頭痛、耳鳴及胸口發悶等症狀,多做背肌、胸肌的伸展運動,即有效改善痛症,經常按摩此穴,亦有助改善咳嗽、氣喘、支氣管炎等症狀。
「膏肓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背部肩胛骨內側一個保健養生的重要穴位,因位處後上背,反手也無法自行按壓觸碰,必須以相關工具輔助進行,如按摩花生球,便是不錯的選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多作「膏肓穴」運動,防百疾,何懼病入膏肓?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