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14
美國就業市場的真相
美國上月的就業報告出現很戲劇性的數字,一方面是失業率由7%急跌至6.7%,另一方面卻是新增職位僅得74000個,遠遜市場預期。對於這樣互相矛盾的數據,美國的專家們即時也要傷腦筋。不過,股評人紛紛指出,不太理想的就業報告,令聯儲局將放緩退市的步伐,對股民的情緒未必不利。於是,年初以來轉疲的美股,並沒有因為怪異的就業報告而進一步回落,反而接連反彈。
新增(非農業)職位和失業率是兩個不同的調查,一個是詢問企業,一個是詢問住戶。過去的統計也曾出現背道而馳,只是今次顯得特別誇張而已。其實,新增職位減少未必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今次的數字便是一個好的例子,因為去年12月美國失業率下降,不是由於很多人找到工作,而是很多人心灰意冷不再求職。
金融海嘯令到美國喪失數以百萬計的職位,而近年職位增長每年僅得20多萬,頂多僅能填補每年新增的畢業生。然而,失業率已陸續由10巴仙的高峰,回落至7巴仙以下,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失業者或返回廚房或提早退休。而美國仍在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人口已下降至62%的低水平。
不過,上個月的新增職位也確實有點兒離奇地少。官方解釋謂很可能是由於一些州份出現大風雪,令到企業暫不招工,及在填報新增職位時「忍手」一點;同時,一些建造工程延誤,令到這一行的就業人數有所減少。
從非政府調查所得知的私人企業的職位,上月仍有接近20萬的增長,因此,不少專家認為官方的調查存有誤差,日後應該會向上修訂。我也同意這種看法,因為在大風雪中做調查出現「錯報」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對於職場的情況,不同政見的市民大眾(Main Street)有不同的投訴,總而言之,美股雖然處於歷史高位,但逾半民眾認為去年經濟根本沒有改善。
不少中年的前高職人士投訴是主要受害者,就算要求的薪金較舊職已減半,但仍無法找到工作,原因之一是經濟半生不熟,一些小企擔心「前大廠僱員」只是暫時屈就,當經濟真正好轉時,這些「前高薪人士」便會回歸大企業。然而,這些人要想在其他大企業找工作更難,潮流興減省人手,大企業裁員的消息陸續有來。
經濟復甦只對極少數人有利
仇恨華爾街和大企業的人士指出,裁員減省人手有助企業盈利上升,管理層才可以多收花紅,而所謂的經濟復甦只是對極少數人有利。這種想法,實質上已成為美國市民大眾的主流看法,其他的抱怨就有黨爭成分了。例如,共和黨人和一些獨立人士,批評大工會與大企業勾結,薪津的談判結果,往往只是保住工會的忠心員工的利益,而任由資方裁減其他工人。
民主黨支持者則強調工會已盡責,指裁員是普遍現象,在沒有大工會的企業,裁員的情況更加嚴重,民主黨人也批評國會(主要是指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強逼政府實行過份緊縮的政策,令政府部門要不斷裁減人手,令到更多人失業。
早前,不少美國民眾批評職位外流到中國等新興國家,現時這種抱怨仍有,但人們對於合法輸入外勞或暗中僱用非法勞工更為不滿。例如,西南部省份最多人不滿非法勞工,資方只付超低薪便可招用他們,亦有人指出一些州份合法地容許企業從遠至東歐輸入較廉價的外勞,使美國本土失業者無法找到工作。
這些批評主要是針對體力勞動的工種,辯護士則說是本地人不想幹,才不得不輸入外勞。
聯儲局退市的一個重要考慮焦點,是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不僅是表面上的失業率。從目前看來,雖然失業率持續回落,但富有經驗的候任聯儲局主席耶倫女士,應該心中有數。當市場明白到退市的步伐較預期較慢時,則美股便又重拾升勢。
我認為,直至美國出現消費物價上升的苗頭,聯儲局才可能加速退市以至最終結束超低息時代。
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加速轉型,我想,無論在任何地方,無論是企業老闆,管理層或各職級的員工,都必須不斷自我增值,順應新潮流的要求,才不至於在訊息時代被淘汰。至於政府,應為企業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及協助弱勢社群在有尊嚴的情況下生活,而不應以公帑來製造職位,令表面上的失業數字下降。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