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016
是我們讚壞了孩子,令他們脆弱嗎?
有人說:「這一代孩子真的是『玻璃心』,心靈脆弱,應壓能力差,動軋喊自殺。這都是你們那些教仔專家的錯,終日喊叫要孩子在讚許中成長,不要責罵孩子,所以形成了一代不能承受失敗挑戰的『被寵壞的孩子』!」
其實這是寃枉那些教仔專家了,因為讚許責罵的精髓並非單是喊口號便成了。很多父母比較掌握責罵那部份,卻忽略了讚許的原則。
很多人都能掌握「不要責罵」是指不要在自己怒氣沖沖時罵孩子,因為會有口不擇言和過火的危險,他們也清楚明白這是指不能使用侮辱羞辱孩子的言辭,例如罵「蠢過隻豬」、「癈」、「無用」等。他們也知道這並不是等於不教導和糾正孩子的錯誤,他們知道要心平氣和地詳細說明孩子的錯處,教導孩子何謂正確合理的行為。
但是,當去到讚賞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哎喲,真叻!」「嘩,好聰明啊!」「宇宙最靚」等等。
第一個問題是孩子做了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行為,值得如此誇張的驚嘆呢?有時成人的誇張反應都會令孩子覺得過份和虛偽。所以稱讚是要與孩子的行為成就合乎比例,小成功小讚許,大成功大一點讚許。一下子已得到如此誇張的欣賞,他們可有動機動力去爭取更大更多的讚許?
第二,要孩子有上進心有動力去自我改善,就要鼓勵他們的努力。稱讚言辭若只注重他們的外表和智力這些比較固定難以改變的特質上,那又有多少可以改變增長的空間?
但如果我們讚許他們的努力等可以輕易增減的特質,就可以增強他們的上進心去追求更好的結果。
例如:「這次的好成績是你勤奮的結果。」「你今天打扮很美麗!」「這個方案好聰明!」
請留意,這些讚許都有兩個共通點,其一就是此時此刻的事情,是清楚指出是「這次」「今天」「這個」,所以充分展現出每一件獨立事件,今次成功不等於下次成功,因此要繼續維持良好表現,便要繼續努力。就算下次失敗,也會是個別事件,可以再接再厲。
其二就是這些讚許是集中於一些可以改變改善的事情:勤奮、打扮、方案,而不是孩子的個人特質。這既減低孩子輕易自滿自傲,也讓孩子學習去改變他們能夠改變的事情,而不是去怨恨和懷疑自己那比較難以改變的智力外貌的特質。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