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15
給我一個快快樂樂的孩子
每當為人父母者被問到對嬰幼兒孩子的期望時,十居其九都說:「只要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便足夠了!」
於是,不少父母不斷稱讚孩子,令他們生命中充滿正面訊息,以為如此孩子便會建立起自信心,生活便愉快。有些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豐衣足食,滿足了他們的需要欲求,他們便會快樂。
但是,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真正有效的因素又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快樂的孩子是與人有聯繫的。這表示他們衷心知道自己有親人有朋友,可以去愛和被愛,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更重要的是聯繫二字裏面包含了孩子是獨立個體,雖然與四週各方有千絲萬縷的連結,但這仍然是以孩子為中心核心的。所以,孩子要有自主,父母成人以愛為名的操控,以教育為名的管理就會窒礙了孩子的個體性格發展。
第二、快樂的孩子是學懂在上進爭取之時同時也懂得滿足。這就是說要給孩子鼓勵支持去追夢,去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但這絕對不是要他們事事爭取第一名,要在各方面擊退對手,這反而是要孩子在每個微小的達標後感受到成功的滿足感。所以,父母那誇張的稱讚或者物質獎勵並非重要,一句輕輕的 "well done!"(做得好!),可能更有意義,因為這是肯定他們的努力,引發他們內在的自我認同。獎金獎品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令孩子為了物質獎勵而努力,而非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
第三、滿足亦包含了不強求的精神。孩子需要有成功,也需要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是激勵他們發憤圖強的動力,會再努力再嘗試,但更要是當他們看到這是不可能的目標時,能夠接受自己的限制和極恨,知道何時是適當時機去放下,去放手不強求。表面上看,孩子會在此時感到失望不快,但過一陣子,他們便會感到如釋重負,重訂新目標,去追求新的滿足感。
快樂是一種心理質素,是要平衡聯繫和自主,平衡上進爭取和滿足不強求的終身學習。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