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11
世界青年「啃老」維生
香港特首曾蔭權在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利民紓困措施,包括多項對長者的優惠。政府顯然已留意到貧富懸殊及高齡人口劇增,雖然這些安老措施多是小惠,也聊勝於無,且養老敬老的施政,是中國傳統,數千年如是,在今日來說已了無新意。新時代的問題,應是過去所無,最突出的一種現象,是新一代年輕人不要期望他們養老,能讓他們自立而不「靠老」維生,已是上上大吉。
如今年輕一代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年限縮短,不是他們來養老人,而是老人反過來要養他們,這才是老人所面對的新問題。這些年輕人,在全球各地蔓延,在香港一向被稱為「雙失」青年,即失學兼失業﹔在美國則為 「Boomerang Kids」,一般譯為「歸巢族」。
「Boomerang」這個字,原指澳洲土著的飛鏢,如今則指年輕人離家自立後,因不適應外界而重回家裏,跟父母住在一起,受家人照顧。譯作「歸巢族」,並非無因,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湯瑪斯.沃爾夫(Thomas Wolfe)寫了部暢銷小說名為《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說的是子女長大成人離家後,又回到父母身邊,是件困難、有害甚至很不正常的事,得到廣泛認可。不過稱為「歸巢」,令人想起離巢燕歸巢,帶有同情意味,不及德國人乾脆稱為「賴巢族」,以示譴責。
英國人不叫「歸巢族」,改稱為「NEET」一族,「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簡稱,指「不進修、不就業、不受培訓」的「三不」。「NEET」這個字在台灣譯作「尼特族」,在日本也十分風行。日本厚生勞動省將他們定義為無業、完成學業、未婚、不做家事也不參加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族群,如今人數已超過百萬。據調查所得,日本四成以上「尼特族」對於處理人際關係沒信心,不知道自己能做甚麼,也不了解何種職業適合自己。
香港人不說「歸巢」或「尼特」而叫「雙失」,是事實的陳述,要比台灣所說的「家裏蹲」較為文雅。在內地,一度稱為「傍老族」以至「吃老族」,最後一錘定音,最受歡迎的是「啃老族」。「啃」這個字,指用牙剥食骨頭上的肉,通常用於「啃骨頭」,與「吃肉」對舉,可比喻為難做而沒有甚麼好處的工作。如今說年輕一代「啃老」,可形象化地說明他們也不是不想自食其力,繼續靠父母供養也是有點被迫而無可奈何。
內地的「啃老族」,一般學歷比較高,但受到近年經濟不景氣影響,求職四處碰壁,也不願低就低薪工作,心理受挫;加上他們又是草莓族,即吃不了苦,不願從事太辛勞工作,寧願「自願性失業」。
中國社會上流傳對「啃老族」的順口溜:「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若再細分,他們還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這其實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年輕一代「啃老」而成為寄生蟲,老一輩的晚年生活就更加悽慘了。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