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19
反對修訂《引渡條例》愈演愈烈
香港政府近月建議修訂法例,容許中國大陸、台灣和澳門以個案形式申請把刑事罪行的嫌疑犯從香港引渡到當地受審,引發外界關注有關修訂會削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作為獨立司法管轄區的地位。
香港目前與20個國家簽訂移交逃犯協定,讓這些國家可以要求香港政府代為拘捕和移交逃至香港的疑犯。但目前的條文訂明,香港的移交逃犯法律不適用於中國大陸、澳門和台灣。如今香港政府建議刪除這個限制,把審議移交逃犯申請的權利轉交特首,並由香港法庭作最終決定。
特首林鄭月娥指出,修例是為了堵塞現行法律漏洞,讓司法機構可以處理香港男子陳同佳的案件。陳氏去年在台灣涉嫌謀殺女友後返回香港,引起香港和台灣社會高度關注,因為兩地之間沒有引渡協議,台灣政府無法要求香港代為拘捕此人和送回台灣受審。
特區政府的想法,可以理解。一名謀殺嫌疑犯,在台灣涉嫌殺人,卻可以公然在香港大搖大擺,是否可視之為對香港法律的蔑視?特首想堵塞此一漏洞,也可說是本於公義。她也許一心要化身為女媧,令香港不會成為逃犯天堂。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因為修訂法例,而旁生不少衍生品,招來很多擔憂。青天未補,修例建議已挖開一個更大的洞,是林鄭始料不及。
雖然香港官員強調,修訂後的法例會訂明香港不會處理任何涉及政治或宗教案件,也會要求申請國保證不會把犯人判死刑。但很多對內地法律制度沒有信心的反對派,深恐修訂條例會引起政治打壓,特別是新聞從業員,害怕會因報導內地新聞而受牽連,引渡回國內受審,引起寒蟬效應。
所謂「寒蟬效應」,譯自英文的Chilling Effect,是法律用語,指對言論自由的「阻嚇」,因為即使法律沒有明確禁止,仍存在一些不必要的負擔,因而不敢講話。中文將Chilling Effect譯成「寒蟬效應」,源自成語「噤若寒蟬」。蟬鳴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故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現時反對修訂《引渡條例》愈演愈烈,目前已有13個傳媒組織,包括香港記者協會、攝影記者協會、眾新聞、立場新聞和獨立媒體網等,加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聯署反對《引渡條例》修訂,並列舉多個個案,指香港和內地記者曾被不同名目的罪名扣押或判刑。聲明指出,建議中的修例會打開缺口,令任何在港的記者均有可能因為各式罪名被移送內地,此風險恐怕會造成自我審查。
不只泛民人士群起反對修例,現時連一些親北京人士和建制派也對修例建議有所保留。2014年被澳門法庭裁定行賄罪成被判囚五年多的香港商人劉鑾雄,更入稟香港法庭,要求法庭宣布香港政府的修例建議違憲。如果香港的修例獲得通過,澳門就可以向香港申請,要求引渡劉氏到當地受審。如今連一些親北京的商界也提出質疑,擔心港商會因為觸犯一些營商潛規則而被引渡到內地受審。
茲事體大,今次修例惹起的爭議超出估計,在國際間更惹來非議,特首是否有需要審時度勢,三思而行,與反對者從長計議,避免惹起民憤?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