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17
「大灣區」規劃或言之尚早
特首梁振英於4月19日,連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展開對「粵港澳大灣區」3日的考察,隨團尚包括多名行會成員以及商界代表。而特首於4月25日出席行政會議前,向傳媒表示﹕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在社會秩序和市政衞生等方面進步神速,隨着三個連接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基建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高鐵和蓮塘香園圍通道,約於一年後落成,屆時到內地旅遊、工作和退休的香港人會愈來愈多。
關於「大灣區」,最先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召開的第12屆全國人大5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大灣區」的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整個區由內地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共9個城市組成,加上香港和澳門所成的城市群,會是美國紐約、三藩市和日本東京以外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對於「大灣區」這個鴻圖大計,目前仍是「紙上談兵」,具體要做甚麼,李克強總理也沒有清楚說明。
其實粵港澳的合作模式,早在內地改革開放後,已陸續出現。最先是「前店後廠」,由於以市場為主導,所以粵港雙方都互有得益,不僅香港經濟規模大幅提升,廣東更成為全國領先的製造業基地。
1997回歸後,可能因出現金融風暴,粵港合作反而停滯不前,直至2003年,才有所謂CEPA協議(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該協議聲稱能實現雙方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做法則是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可惜CEPA推出後,其成效至今仍然遠遜預期。CEPA 最引人注目的是內地同胞來香港的「自由行」,一方面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滋生了港人對內地同胞的不滿情緒。
其實不論是CEPA,或是「9+2」(港澳加9個省﹕四川、江西、海南、雲南、貴州、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的「泛珠三角合作」,以至如今的大灣區規劃,其大前提和構想,都是要推動中港融合。不過中港之間的真正融合,不只是經濟上,更涵蓋環境、醫療、養老、教育培訓以至各種社會民生項目的合作。雖然「大灣區」的概念能給人以美麗的憧憬,但其隱憂則在於在中港融合過程中,若「一國兩制」的管治未能調和中港在價值觀的矛盾,則大灣區很可能只淪為空中樓閣。
論者或以為「大灣區」可媲美三藩市的灣區以及東京的灣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美國三藩市為例,其灣區囊括9個縣市,包括奧克蘭、聖荷西、利治文、柏克萊等,而面積和規模並不及「大灣區」,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外國的灣區,都是「一國一制」下的產物,灣區內的城市不存在融合問題。
香港人都很務實,已有前往考察大灣區的香港廠商擔心,一旦廣東省拿了香港招牌,向中央申請政策優惠,但最終只有利當地炒房地產,令香港商界經營成本加重,對香港沒有好處。更不要說,香港現時的當務之急,是處理社會的撕裂,講「大灣區」規劃或言之尚早。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