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2015
政改方案的梅菲定律
香港的政改,已到達關鍵時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周三(4月22 日)上午在立法會公布政改方案,以「一定要得」為口號。她稱在第二階段政改諮詢期間,收到超過13萬份意見書,結論是市民非常期盼在2017年能夠「一人一票」選出下任特首。
據知特區政府打算在6月17日或6月24日表決政改,目前離表決日尚有兩個月。根據《基本法》,政改方案「須經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以現時全體70名立法會議員計算,政府顯然要取得至少47位議員支持,政改才獲通過。目前建制派共有43名議員,泛民議員則有27名都已表明會否決政改。政府顯然未能取得票數。
究竟民意是否支持政改方案?建制派議員和政府都分別表示,主流民意過半數支持,但泛民議員則堅持在去年6月,「和平佔中」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民間投票」。其中一項結果是,約70萬人認為如果政改方案不符「國際標準」,立法會應該否決。
不過,負責那次投票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則表示,當時的表態只圍繞「國際標準」的概念,沒有具體方案,而且民情也可能有變。從科學角度看,去年6月的表決其實已過時。他透露會與3間院校達成共識,在政改方案表決前合作進行大規模民意調查。
總之,在未來兩月,是政府及建制派與泛民議員的最後角力,政府已決心大打民意牌,啟動長達兩個月的大規模民意戰,三司十二局及行會成員將總動員落區,以「一定要得」為口號推銷政改,到人流最旺的地方派傳單甚至「洗樓」拜訪居民。而泛民則會啟動「反袋住先」動員宣傳,與政府抗衡,包括公布「向假普選說不」等口號以及再舉行大型落區行動。
倒是政府採用「一定要得」這個口號,是否予人「盲目樂觀」,像是「夜行人吹口哨」,為自己壯膽而流於不切實際?一向站在政府一邊的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也表示,通過政改方案,「牌面上看機會不高」,他說仍要看未來數星期香港的民意取態,以及政府會否繼續和泛民溝通。甚至建制派民建聯的譚耀宗和工聯會的陳婉嫻也質疑,政府當初對通過政改方案不感樂觀,如今以「一定要得」為口號是否恰當?
或者政府忽略了管理學上有所謂「梅菲定律」(Murphy's Law),它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引申為「若缺陷有很多個可能性,它必然會朝往令情況最壞的方向發展」,換言之,「本來應該沒有問題,偏偏在關鍵時刻就出問題」。
這定律來自西方古代的民謠:「當麵包落地的時候,永遠是抹奶油的一面著地」,而「梅菲」這個名稱可追溯至1949年間,當時參與美國空軍火箭雪橇計劃的一個工程師叫梅菲,據說該計劃的模擬實驗已清晰要求參與者要正面夾好工具夾,結果還是有人連續47次都夾錯了。
梅菲定律其實是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另類表述。要政改方案「一定要得」,偏偏就會「不能得」;反之若說政改方案「未必得」,反而可能會「得」。許多人生事例都能說明這種顛倒,在兵法上這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