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5/2012
香港政治走向人多手腳亂
候任特首梁振英尚未上任,便已向立法會提出要重整問責制架構,在現時三司十二局的基礎上,改組為五司十四局,加添副政務司及副財政司,並增設文化局,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分為二,成為資訊及科技局、工商及旅遊局﹔另外,重組建議增設六名政治委任官員和政治助理,還有六個首長級職位,以及四十五個非首長級公務員職位,額外動用七千二百萬元公帑。
梁振英促請立法會在六月通過撥款,以便新班子可於七月一日上任,並揚言若在上任時未完成改組,可能令有關民生政策不能落實,大有危言聳聽之嫌。兩位前公務員首長,陳方安生及王永平,都分別指斥梁氏做法是架床叠屋,且理應在上任後對現時問責制檢討,並先行向市民諮詢。
候任特首籌組新班子履行政綱,理所當然,但改組架構、增聘新人,是否能解決現時政不通、人不和的問題,大有商榷餘地。自從2002年前特首董建華推行高官問責制,特區行政架構是3司11局,到了曾蔭權時代,改組為3司12局。如今梁振英建議改組為5司14局,儘管候任特首辦主管羅范椒芬連日四處奔走,向社會各界解釋改組必要,但3司變了5司,局長多了兩個,行政助理一拆為三,究竟是人多好辦事,還是人多手腳亂﹖
改組被批評為「架床叠屋」,這成語出自北宋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比喻重複而累贅之事,猶如「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後人也有稱為「重床叠架」,茅盾於1945年諷刺國民黨而寫的話劇《清明前後》第五幕,便提到:「重床疊架的法令,何嘗不嚴密堂皇,然而,解決了問題麼?」 再看梁氏的改組,理由也很堂皇,要處理長遠政策,但是否真能解決特區政府的問題﹖
特區政府推行問責制已有10年,但官員不斷出錯,表現未獲市民支持,這究竟是人手不足,還是官員的質素有問題﹖ 如今全世界政府,都主張精簡行政組織,反對增加人手,背後原因,是英國學者帕金森(C.N.Parkinson)於1958年提出的「帕金森定律」,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自上而下,一級比一級的庸人多,機構愈來愈臃腫,人員註定要增長。
根據「帕金森定律」,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佔據領導崗位,龐雜的機構和冗員不可避免,庸人必然佔據高位,整個行政架構會形成惡性膨脹,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這也說明何故曾蔭權上任後增設了副局長,對管治不僅於事無補,徒增混亂。如果不是人手不足的問題,那麼落實梁振英的施政主張,現有政府架構已足以應付。
又或者,梁氏不怕香港政治走向人多手腳亂, 原因在於現任的兩個司長,都不是梁氏的親信,梁氏怕上任後得不到配合,因而將兩名司長直接管轄的局減為9 個,其餘5 個由副司長負責,這樣他就可任用親信直接指揮。果真如此,這便是一種權力鬥爭的策略,變相擴大特首的管治權,而不想權力受到司長的制衡。而政治,本來與權力鬥爭密不可分,若梁氏雄心勃勃,想幹一番事業,有此想法,何足為奇﹖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