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12
對廢物收費有感
過去多個月一直吸引著香港市民關注的特首選舉經已塵埃落定,市民的關注點應回到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上。
在今年一月期間,政府發表了一份廢物收費的諮詢文件,為期三個月,向公眾收集意見。綜觀其諮詢內容,離不了額外收費。
不少環保團體更協助政府,認為寓禁於徵,大力鼓吹收取費用可大幅減少廢物產量,導致環保成效。卻沒有人關注到這其實是以一個高壓手段,用嚴懲手段來達標。這是絕不可取的方法。
環保意識是一種教育,正如其他教育一樣,不應強迫接受,否則形同洗腦;令人生厭,產生反效果。
香港政府及環保團體,對推出超級市場的膠袋收費感到自豪。該措施推出至今已接近三年才略見成效;當政策施行初期,其為市民所帶來的不便及超級市場的營業額下降等不幸情況已被遺忘。
要達到同樣效果,其實有類似但更好的方法。請看以下實際例子:
張伯是一個退休多年的鄉村小學校長,在新界某鄉村開了一間雜貨士多。三年前當政府作出膠袋收費諮詢時,他率先作帶領,但所用的方法,卻與政策相對而行,就是以獎勵代替收費。
張伯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獎賞比懲罰更有效。他所採用的方法十分簡單,為響應政府提倡減少用膠袋的環保意識,張伯的士多實施了減用膠袋回饋顧客的方法,任何一位顧客購物滿十元而不需用膠袋的話,均可獲得百分之三的折扣。
雖然是微不足道的折扣,但帶來極大的成效。張伯很高興地說,在他的獎賞計劃實施後,膠袋用量減少了七成以上,而最重要的是生意額也同時增加了約兩成。
針對政府最近提出的廢物收費計劃,張伯再一次堅持他的教育理念:「人類在日常生活必然會產生廢物,若因產生廢物而強行徵費,是一個強人所難的行為,這是對人民日常所需所作出的懲罰。若不適時提出反對,政府及環保團體必定會推出排炭收費,我們將要為呼吸時排出的二氧化碳付款。
政府每年的財政盈餘,與其作漫無目的派錢,不如用作鼓勵市民身上,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政府應計算現今每人或每個家庭在正常生活所產生的廢物量,以此為標準,不作收費。若產量減少,則按該家庭或個人的廢物減量,獲贈現金獎賞或減稅優惠,以作鼓勵。
當然,正如在學校一樣,賞罰要分明,不符合標準者仍要接受懲處,但絕對不是全校學生一同受罰。」
對上述理論,可能有人認為政府在廢物收集、轉運、處理及棄置,全由公帑支付,已是對市民作出津貼,廢物收費是基於用者自付的原則。
他們卻忽略了每個在香港居住的市民,其實已經直接或間接支付了差餉,而差餉的其中一個目的,應已包括處理家居廢物之用。若再要實施廢物收費,便是雙重徵收,於理不合。
香港的教育狀況經常遭人垢病,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一些未經深思的政策,構成壞榜樣,令教師家長在學生子女的培育上倍添困難。
正如上述,環保意識是一種教育,而教育絕對不應該是強迫接受的。但現今卻不乏父母家長,模仿政府的政策,不斷強迫子女接受各式各樣的教育,令子女生厭,同樣產生反效果。
希望各位父母、教師能以此為鑑,在平衡社會風氣或不良政策所作出引導的同時,能時刻謹記:獎賞比懲罰是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