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2010
香港,日本的另類「殖民地」?
香港人是矛盾的,觀察每件事情,總會有兩面。
香港人在保釣的同時,對日本依然非常熱衷,儘管當今日本的影響力已不及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模樣。
小小的香港竟然是日本農產品全球最大的出口地,香港對日本貿易逆差巨大,日本可說是狂賺香港人的錢。畢竟香港是少數亞洲地區,全民均能負擔日本式「高」消費的地方,而這能力並非只是局限在某個階層或圈子。從營銷的角度去看,這實在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讓銷售企業極容易進行市場推廣。
在香港,一家超級市場是否「優質」,完全取決於這家店鋪「日本產品」所佔的比重,情況非常瘋狂。日本奶粉攻陷香港,不少內地自由行旅客也加入搶購行列。日本式的餐廳在香港也有如恆河沙數,數之不盡。筆者有一位來自北海道的朋友,當他見到上述情況,也表示極度詫異。
不少香港人對日本的食物、旅遊地理、流行文化、甚至是文學,竟然比對自己國家的更爲清楚瞭解,簡直去到如數家珍的地步。日本旅遊節目,收視率一直不俗。筆者以前看過一篇香港古姓藝人編寫的文章,他更說出「東京」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香港」,他的言論也代表了不少人。
不過,筆者也需要公平地指出香港人並非數典忘祖,麻木媚日,筆者在此也希望舉幾個例子出來:
(1)香港在二次大戰,曾受日本統治三年零八個月,受盡折磨,年長的一輩,記憶猶深,痛恨非常。
(2)中國對日抗戰時的一切事跡,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在,都會深深刺痛香港人的情緒和感情。
(3)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就出現過充滿激情的保釣運動。
(4)上世紀80年代初,當日本竄改侵華教科書內容時,香港民情激憤,社會全民反對,電影、報刊、雜誌、媒體群起自發攻伐,日本侵華紀錄影片和圖像佔據了社會上不少空間,勾起社會上不少痛苦的回憶。
(5)上世紀90年代中,受到日本政府的刺激,香港揭起新保釣運動,數十萬人直接參與熾熱的保釣遊行,數以百萬市民也全面投入和支持,香港人當時竟然分批次直接派出數艘保釣船直接往釣魚台,後來更有參與保釣的港人在釣魚島海域犧牲,鬥爭愈演愈烈。這是當時其他華人地區沒法瞭解的。日本當時更警示國民要留意香港的反日情緒,更有日本媒體諷刺處身英屬殖民地的香港人是在未來「宗主國」面前宣示忠貞。這當然不是事實,因爲香港人作爲中國人,只是看不過日本的所作所爲,心存正義氣憤地出頭。
(6)在任何時刻,反日和抗日永遠都是一個最熱門、最受歡迎的電影題材。
不過,上述的一切也不代表香港人不喜歡日本,尤其是年輕人。任何在60、70、80年代香港出生和成長的人,都經過一段獨特的日本文化「洗腦」歷程,程度肯定是全世界接受得最深最廣的。
爲甚麽出現這異像?事緣香港電視台在60年代末期進入無綫免費廣播年代,但是作爲新興產業,電視台何來這麽多節目供播放?於是,同樣擁有類似「華人」面孔的日本就成爲電視台的尋寳地,日本娛樂事業發達,卡通、青春電視劇、音樂、流行節目全面進軍香港,香港黃金時段全部都是播放日本「作品」,最厲害的就是日本卡通和怪獸超人類片集,竟然也可以在晚上劇集高峰時段播放,而且收視率也奇高。日本電影也全面在香港開花結果,電視頻道也大播日本各類型的電影,其中,靈異、災難和勵志類最受歡迎。從7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看日本卡通、看日本漫畫書長大的。有這樣的背景,他們怎麽會不受日本的流行文化所影響?
在80年代,日本的青春歌手偶像更是風靡全香港,日本藝人在領導潮流方面,遙遙領先本地的歌手,導致香港的歌手風格和台風積極抄襲日本,學得越像,受歡迎程度越高,導致香港80、90年代和2000年後不少流行歌曲,都是翻唱日本歌曲。70、80、90年代,迎接每年西曆新年倒數的節目竟然就是「日本紅白歌場大賽」和「全日本唱片大賞」等等。
60、70、80年代的香港人已經長大,現在他們最熱愛的旅遊地就是日本各地的城市,尋找自己的童夢。更有報刊曾描述他們去東京,「有如回到故鄉」般一樣。言詞雖然誇張,但不乏真實性。
上述現象沒有對或錯,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港人喜歡日本流行文化,在於當地產業具備獨特性,發展期也遠早於本地的發展,因此在發展深度和廣度上遠給本地的來得更爲複雜(sophistication)。不過,任何地方的發展歷程,也是需要培養出自己的文化產業,總不能依附在他國,一廂情願地成爲他們的另類「殖民地」。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